
還原歷史真相:誰最有資格宣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在進入正題之前,
請容許我很簡單的問一問各位朋友,
尤其是年輕一輩的朋友,這些有趣的問題:
你或許知道吉隆坡有不少以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像陸佑路(Jalan Loke Yew),
陳秀蓮路(Jalan Chan Sow Lin),
葉觀勝路(Jalan Yap Kwan Seng),
葉亞來路(Jalan Yap Ah Loy)等等,
當然全馬還有許多大小城鎮的街道,都有華裔先賢的名字。
你們知道這些先賢的背景嗎?
你們聽說過他們的事跡嗎?
知道他們為了這片土地的開拓和發展,
貢獻了什麼力量?
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模糊的。
你又知不知道,現在許多馬來文的詞彙,其實都是從漢語,福建話和廣東話演變過來的?比如我們都知道《Pisau》就是小刀。而《Pisau》這個馬來文,就是從華人的《匕首》演變而成。
從文字上的影響和融合,就是最好的證據,證明事實上中華文化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成為構成馬來文字的重要元素之一了。
在這裡,且讓我附帶的談一談《漢麗寶》這位所謂的《嫁給馬六甲蘇丹滿速沙的中國公主》。這段馬來人最引以為榮的《歷史事跡》事實上也是充滿疑雲的。
《充滿疑竇的漢麗寶歷史故事》
漢麗寶公主到底是誰呢?很多人會說:哦,不就是中國皇帝送來馬六甲和滿速沙蘇丹成親的公主囉。也許還能加一句:隨漢麗寶嫁來的,還有 500 名宮女哦。
如果說漢麗寶公主是中國來的皇帝女,為何中國人自己卻無法交待這名公主的身世呢?為何中國大量的明史文獻中,竟找不到這名皇帝女和她下嫁馬六甲蘇丹的蛛絲馬跡?
其實原因很簡單,漢麗寶是從馬來人自己寫的文獻《馬來紀年》中走出來的。原來公主不是《源自》中國宮庭,而是《典出》書寫馬六甲王朝的一本古籍。這幾乎可以當成笑話來看待了!
著名的東南亞歷史專家許雲樵形容《馬來紀年》是雜湊傳說和神話而成,其歷史價值遠不及中國的演義小說。但因為它集合了馬來文學的精華,因此其價值不在於歷史,而在於它是馬來民族唯一的文獻。
從這裡,又可以看出馬來民族從一開始,就不注重本身的歷史傳承。他們甚至連自己民族的源頭都搞不清楚。
《馬來紀元》有一章形容馬六甲與中國的親善邦交,全篇約15段文字。漢麗寶的倩影,便出現在這一章的中間部分,共有3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說,中國的王(沒有提名字)很欽佩馬六甲王的偉大,很想與他結交,便要求前往中國朝見的馬六甲使者,將公主漢麗寶帶回去與蘇丹成親。中國的王準備了 100 艘船,和 500 名極美麗的官家小姐為公主的侍女。
第二段說蘇丹滿速沙用一千樣儀仗來迎接中國公主,並在見到中國公主時,用阿拉伯語讚美公主的美麗。
第三段說漢麗寶公主和全體官家小姐都皈依了回教,蘇丹便指定一座沒有城堡的山給她們居住,這山被稱為中國山(後來的葡萄牙與荷蘭地圖都標示現在三寶山的位 置為中國山),中國人就在那中國山下造了一口井。這些人的子孫就叫做 Beduanda China,意思是中國隨員(那時候還不叫峇峇娘惹)。公主為蘇丹生了一名兒子 Paduca Maimut,孫子是 Paduca Sri China,曾孫是 Paduca Ahmed,玄孫是 Paduca Isup。。。。
《中國皇帝喝馬六甲蘇丹的洗腳水?》
最令人驚訝的部分在《馬來紀元》本章最後部分,
說中國的王如何喝下蘇丹洗腳水的故事:
馬六甲蘇丹與漢麗寶公主結婚之後,寫了一封信感謝中國的王,並以《仆》自稱,《拜上吾父中國之王》。中國的王收到信後兩天,便全身發癢,遍醫不愈。
有一位老醫師說,此病是因馬六甲王以附庸身份相稱,而中國的王卻承受不起這樣的謙稱所致。此怪病必需喝蘇丹的洗腳水才會治好。果然,喝了蘇丹的洗腳水,中國王的怪病便好了,並從此與蘇丹平等相稱。
寫這段《神話故事》的馬來學者毫無疑問是自大狂。因為根據歷史記載,因為馬六甲王朝長期受到來自暹羅(今之泰國)的威脅,因此通過鄭和向中國明朝皇帝明成祖朱隸求助,中國於是同意將馬六甲列為附庸邦,給與軍隊保護,並警告暹羅不得輕舉妄動。而馬六甲王朝對中國的回報則是每年必須朝供天朝。
許雲樵在他的《馬來紀年》譯本中形容,馬來人對時間的觀念非常淡薄,甚至有些鄉下人在孩子出生時種一株椰樹,將來就以這株椰樹的高低來表示孩子的年紀大小,因此很難期望他們會有嚴格的歷史觀。
也有人奇怪,中國明朝皇帝並不姓漢,為何公主卻姓漢。其實,如果把《漢》字當作《中國/漢人》的冠詞,便很容易理解,因為馬來王朝武功高強的五位著名勇 士,與漢麗寶同一時期。
他們也「無獨有偶」的都姓漢,
叫漢都亞 Hang Tuah、
漢日拔 Hang Jebat、
漢卡斯杜里 Hang Kasturi、
漢利球 Hang Lekiu
和漢利格 Hang Lekir。
是不是很像馬來語文常常在人與動、植物名詞前置冠詞,如 Sang 和 Si ?
因此,有歷史學家相信,所謂的漢麗寶公主,其實只是中國商賈或船長的女兒,卻被美化為《中國公主》,具有同時抬高雙方身份地位的作用。而中國公主下嫁蘇丹,即是馬中皇室典型的聯姻故事,因此成為今天馬中政治聯姻的重要戲碼。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11353
是否藝術也應該敢於褪下華衣美服,走出冷氣廳,不需要聚光燈來製造光環?也許,我們都應該認真考慮,廢除《漢麗寶嫁蘇丹》這齣戲碼,回到真實的現場,以更接近真實的面貌出現?
只有觀眾的目光如炬,公主與蘇丹都拋開服過偉哥的政治和民族感,讓《船長嫁女》還原為歷史的面貌,這樣做才是尊重歷史。
http://www.sgwritings.com/bbs//archiver/?tid-79317.html
言歸正傳。現在,就讓我為大家細說從頭,馬來西亞華僑苦拼數百年的血淚史。給大家一個比較清楚的歷史輪廓;還原大馬華裔先賢辛苦奮鬥的真相。
這些歷史真相是真實的,而且,肯定是大家在國民中學歷史課本上看不到,讀不到,也找不到的。因為,國陣政府多年來都在努力抹殺華裔先賢開拓這片土地的功勞!
《華人最早期的峇峇社會》
馬來西亞華人先賢的奮鬥歷程和政治思潮的演變,是必須從歷史事件去追溯的。由於華人幫派林立,思想繁雜,要全面的剖釋思潮的發展是極其困難的。鑒於資料有限,因此我只能儘量從歷史片斷去概述,掛一漏萬及主觀上的錯誤,在所難免;尚請大家見諒。
華人移居東南亞,包括馬來亞,是很早的事。例如歷史學家姚丹在他的著作《馬來亞華僑史綱要》一書中指出,在唐代末葉以迄五代,華人流寓蘇門答臘島者已多,散居馬來半島者,亦為數不少。他們習慣稱呼自己為《唐人》,就是一種口傳的證據。
不過,《馬來亞華僑史》的作者維特巴素博士則認為,十四世紀馬六甲王朝成立後,華人的移居比較規模化,而在 1511 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後,華人才存有永久居留的意念。但是,截至十七世紀,華人在馬六甲的人口不過三、四百名。(註:荷蘭人於 1641 年打敗葡萄牙,占領馬六甲。)
延至十八世紀中葉,居住在馬來亞的華人總數只是數千人。他們多是商人和礦工。在這初期的遷居移殖階段,他們亦有與馬來婦女、暹羅、馬達(BATAK)和巴里(BALI)婦女通婚。在有文字記載的馬來半島歷史上,首次誕生第二代的華巫混血子弟。
這些早期留居在馬六甲的混血華人,終於組成一個《峇峇》(BABA)社會,較後這類的社會也在檳城和新加坡順序建立起來。在馬來文里,他們的名稱是《Peranakan》。並且自組《海峽華人公會》。
所謂《海峽華人公會》,就是由一批已轉化為峇峇的華人所組成。根據約翰甘默(JOHOR CLAMMER)所著《海峽華人公會》─書中,對峇峇社會有下列的分析。
他認為,峇峇是一個與中國沒有聯繫的社會,而且生活習慣已經《土生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存中國的舊傳統,但語言方面的《福建馬來化》和裝飾上的改變,使到他們成為特殊的社群。
其實,華人比較有規模的移民,是英國於 1786 年占領檳榔嶼(檳城)後。到了 1824 年,英國將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合併為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華人移民在這三個地區的人數激增。
1874 年,英國與霹靂蘇丹簽署邦咯條約,
揭開英殖民勢力介入半島的序幕。
1884 年,馬來聯邦成立,1909 年馬來屬邦成立。
到廿世紀初,整個馬來半島落入英國手中,華人的移民也就更進一步增加。
根據統計,1911 年,
馬來半島及海峽殖民地人口中,華人共有 87 萬 4200 人。
由於華人大量移入,海峽僑生(或稱土生華人,即峇峇)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衝擊。一般而言,峇峇的思想是西方化的,接受英國為宗主國,因而成為英國人樂於聘用的政府部門文員。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葉,峇峇的政治意識與行為,大都是效忠於大英帝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而不是中國。
張丹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