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馬來西亞最離奇的兇殺案-蒙古女郎阿旦杜亞炸屍案

wjwong| 2015-07-23| 檢舉

2006年11月6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一個偏遠的森林,有人發現一些屍體的碎塊立刻報案。報案人絕對沒有想到,他發現的這樁謀殺案竟轟動了整個馬來西和遠方的蒙古國。

這塊毀屍滅跡的現場,是一片廣闊的黃泥地,地勢崎嶇地形隱密。警方抵達案發現場,在逾8小時的搜索行動中,收集到40多塊的頭骨碎塊、一條脊椎骨、頭髮、頭皮和一些碎肉,部分更飛彈至離炸屍位置的30英尺外,可見炸藥威力相當猛烈。炸屍的位置更留下一攤蒼蠅圍繞、發臭的黑色污漬。 案發的草地並沒有被大幅燒焦的痕跡,因此推斷死者是被人以站立方式捆綁在樹上,然後才系上炸藥將屍首炸碎。罪犯炸屍時懂得將炸彈電線系在屍身4個部分,包括頭、胸、臂及腿部,務求將屍體炸至稀爛徹底毀屍滅跡。由於手法極度殘忍且十分純熟,再加上罪犯使用的炸藥竟是軍警常用來開山辟路的C4炸藥,不由得讓警方懷疑是同僚所為。

經過警方緊鑼密鼓地調查,死者的身份初步確認為是蒙古女郎阿旦杜亞·阿美娜·阿都拉(蒙古語:Шаарийбуугийн Алтантуяа,拉丁化:Shaariibuugiin Altantuyaa 或 Altantuya Shaariibuu,1978年-2006年)。由於殺人手段極端殘忍,引起蒙古國人極大不滿,隨即蒙古政府出面,要求馬來西亞外交部針對阿旦杜亞遇害案件作出交代,以及提供最新資料。蒙古駐泰國大使館稱:「我們希望這起案件獲得公正和透明的調查,阿旦杜亞被人以十分兇殘的手法殺害,這完全不能被接受。」

阿旦杜亞·阿美娜·阿都拉

買警殺人

承受重壓的馬來西亞警方抽調更多人力物力查辦此案,接下來查出的案情更叫馬來西亞人瞠目結舌。警方於10日扣留馬來西亞著名政治分析家阿都拉薩·巴金達(Abdul Razak Baginda)、三名警察(其中二人分別為警察總督阿茲拉·哈德里(Azilah Hadri,30歲)及下士西魯·阿茲哈·烏馬(Sirul Azhar Umar,35歲))和兩名私家偵探。46歲的阿都拉薩·巴京達是馬來西亞策略研究中心執行董事,結識不少政治人物,而且是副首相納吉布的智囊團成員。3名落網的警員當中,有兩人隸屬由警界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組(即類似香港的飛虎隊),其中一人更是負責保護政要的首席警長(被分派予時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阿都拉薩當保鏢)

曾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警方特種部隊人員涉及罪案,令警隊高層震驚。嫌疑犯所在的特別行動組(俗稱飛虎隊)是由馬來西亞警隊的精英分子組成,每名成員都曾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特種部隊訓練時常有用到炸藥,但有關的炸藥卻不易被帶離軍火庫。被逮捕的這名在特別行動部隊擔任要職的警官,在同事及上司的眼中,是一名能力強的警員。據認識他的人士透露,這名警官曾協助偵破國內數宗重大的案件,同時也常出國保護政要。而嫌疑犯巴京達的身份地位更是讓馬來西亞舉國譁然,此案成為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最關注的社會事件。

隨著警方的調查案件一步步水落石出。落網的首席警長坦白,是阿都拉薩·巴京達買通他們,一旦他們替阿都拉薩·巴京達「搞妥」蒙古情婦的事情,將會獲得3萬美元的酬勞。而死者的DNA報告15日也出來了,報告證實,在叢林炸屍現場搜獲的碎骨,屬於蒙古女郎阿旦杜亞·阿美娜·阿都拉。當天傍晚,參與行動的兩名武吉阿曼特警被控謀殺阿旦杜亞。第二天,政治分析家阿都拉薩·巴京達被控教唆謀殺罪名,若成立就可以被判死刑!控狀指巴京達於2006年10月18日早上9時54分至11時05分,在安邦路天然膠大廈10樓,教唆阿茲拉哈德里(30歲,武吉阿曼特種部隊首席警長),與西魯阿茲哈(35歲,武吉阿曼特種部隊伍長),致死蒙古女郎阿旦杜亞(28歲),牴觸刑事法典第109條文(教唆),並可與第302(謀殺)條文同讀和被定罪。

巴京達銬上雙手被警方逮捕的景象讓馬來西亞人大吃一驚

法庭上,身著長袖藍色襯衫與深色長褲、雙手上銬的阿都拉薩·巴京達面目憔悴頭髮散亂,神情異常落寞。阿都拉薩·巴京達一見到家人禁不住流下眼淚,可是被銬上雙手的他無法伸手擁抱家人,而只能由家人緊緊擁抱。面對丈夫突如奇來捲入謀殺案,本身是律師的妻子苦苦哀求媒體:「巴京達是無辜的。他是好人。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他?你們於心何忍?是特警殺害了那個女人,為什麼要把我丈夫也牽涉在內?」但鐵證如山法網無情,等待她丈夫巴京達的很可能就是死刑。

事情起因

阿旦杜亞和巴京達是兩年前,在香港的某個舞會上認識的,他是44歲的馬來西亞政界學術界響噹噹的人物,她是26歲的年輕漂亮時髦的蒙古神秘女郎。兩人幾乎是一見鍾情。巴京達送了很多禮物來得到阿旦杜亞的歡心,而且巴京達逢去國外的學術訪問都會帶上阿旦杜亞,他們去過中國、比利時、法國和南非。

兩個人的確很是甜蜜了一段時間,但是阿旦杜亞漸漸地不滿足了,她希望能讓巴京達永遠留在身邊,那就只能成為他的妻子。但巴京達和妻子瑪茲林的婚姻已經維持了20年,女兒也已經19歲了。他不願意破壞穩定的家庭,不願意為了一次外遇毀掉女兒的幸福。他們開始吵架,巴京達希望能漸漸離開阿旦杜亞。

今年3月份,事情開始白熱化。阿旦杜亞不停地發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給巴京達,唯恐被妻子發覺的巴京達只有更換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兩人糾纏不清。不甘心就這樣被甩的阿旦杜亞於是在10月份,乾脆帶上妹妹親自來到馬來西亞找巴京達算帳。

但是巴京達從未將自己的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告訴阿旦杜亞,阿旦杜亞只有請私家偵探幫忙,對於私家偵探來說這還不是小菜一碟,沒過兩天,巴京達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和手機號碼都掌握在阿旦杜亞手中。

巴京達對阿旦杜亞的行為也有所察覺,可是他也只能通過私家偵探來警告阿旦杜亞離他和他的家人遠點。阿旦杜亞預感到自己可能會遭遇不測,所以她在獨處時,都會一直傳送簡訊給同來馬來西亞的親屬。她甚至在接獲私家偵探的情報後,也通過手機簡訊向這名親屬「彙報」。

而巴京達也曾在上個月15日向警方報案,指遭人恐嚇。阿旦杜亞曾幾次前往巴京達的辦公室,被保安員攔阻。她要保安員通傳,指自己懷有巴京達的骨肉。19日,阿旦杜亞與2名友人,到巴京達位於白沙羅高原的住家,雙方談判破裂後,她被人押送離開,返回酒店。數小時後,她離開酒店,自此便不見蹤影。警方調查認為,阿旦杜亞就是在那之後被謀殺了。

他在政治學術界響噹噹

巴京達在學術界相當受尊重,而且認識他的朋友都說他是個好好先生,而如今他竟然變成教唆殺人犯,他們對這些幾乎不敢置信。

今年46歲的阿都拉薩·巴京達,位居馬來西亞國家策略中心執行總監,是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地區著名的策略研究者,擅長研究政治、經濟、國防及國際關係課題。巴京達在1993年設立馬來西亞策略研究中心,為政治領袖提供策略分析和研究,當時,拿督斯里納吉布剛出任國防部長。如今已是副首相的納吉布,將巴京達視為幕僚之一,他的研究和分析成果,被馬來西亞和國際刊物廣泛採用。

巴京達不只在馬來西亞有名,在東南亞也是名聲響噹噹。他的意見和看法,普遍被認為中肯。同時,他在學術界很受歡迎和尊重,常受邀主持演說,他在馬來西亞電視台也常主持清談節目,因此大部分馬來西亞人也都對他有印象。巴京達目前是博士,畢業於英國倫敦的英王學院,他還是世界經濟論壇明日環球領袖組織的成員、英倫策略研究國際學院成員。巴京達還曾出任武裝部隊國防學院策略研究及國際關係主任。

作為成功人士,巴京達在外界看來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他沒有男女緋聞沒有財務糾紛,他只是喜歡開快車因此他的坐駕是一輛保時捷跑車。巴京達有一個看起來很幸福的家庭,賢淑的妻子,乖巧的孩子。星期天,人們經常看到巴京達和太太在家附近的商場逛街,或者是帶女兒去旅遊購物之類,朋友們都說巴京達是個好好先生,太過於寵愛太太和女兒了。穩定的家庭再加上在學術界和政治圈的聲望,年紀不大的巴京達在馬來西亞人眼中是前途一片光明。

當然,這都是人前的光耀。巴京達妻子瑪茲林的朋友透露,瑪茲林曾聘請私家偵探,追查丈夫的婚外情。對於丈夫的情緒最為敏感的瑪茲林發現今年巴京達似乎對她沒有那麼親熱了,情緒也時好時壞,她因此懷疑丈夫出軌。瑪茲林在上個月暗地裡找來私家偵探,跟蹤丈夫。結果,瑪茲林發現了巴京達和阿旦杜亞的關係,於是她又繼續讓私家偵探追查阿旦杜亞的背景。而阿旦杜亞也覺察到了,她曾打電話告訴朋友自己不知道被什麼人跟蹤了。

她在蒙古也算名流人士

年輕美麗的阿旦杜亞慘死在異國,而關於她的各種傳聞也塵囂日上。她究竟是不是模特,她究竟結了幾次婚,她和巴京達有個私生子?

阿旦杜亞和她兒子

阿旦杜亞的父親是蒙古國立大學教授,阿旦杜亞在蒙古也算是名流人士

28歲的阿旦杜亞已經結過兩次婚。阿旦杜亞的第一任丈夫是蒙古最著名的饒舌及嘻哈歌手麥戴,他也是蒙古著名樂隊「黑玫瑰」的主唱。阿旦杜亞和麥戴是在一個舞會上認識的,阿旦杜亞對麥戴一見傾心,而當時的麥戴已是蒙古知名歌手,許多蒙古女孩為他瘋狂。而阿旦杜亞的美麗清楚也深深地吸引著麥戴,兩個人迅速成為情侶打得火熱。因為麥戴是知名人士,所以兩個人經常成為報紙雜誌和娛樂圈的話題。1996年,阿旦杜亞和麥戴結婚了,當時阿旦杜亞18歲,麥戴22歲。還是大學生的阿旦杜亞結婚後經常逃課,甚至連考試也不去,然後又因懷孕輟學。1997年,阿旦杜亞生下一個兒子。阿旦杜亞跟隨麥戴走進名流圈,他們的生活曾非常精彩,可惜幸福並不長久。麥戴結婚並沒有影響他的偶像歌手地位,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人氣極旺,經常在蒙古內地穿梭,舉辦演唱會,而阿旦杜亞則留在家中照顧小孩。寂寞的阿旦杜亞逐漸無法忍受麥戴的冷落,兩人一次次發生爭吵,終於,已經沒有快樂感覺的兩個人決定離婚,這是1998年6月,孩子的撫養權歸阿旦杜亞,而她帶著孩子搬回去跟父母住。

如今,在得知前妻被殺炸屍的消息後麥戴感到萬分震驚,仍是「黑玫瑰」主唱的麥戴稱:「我不相信她已遭殺害。她是精明能幹的女人,懂得在逆境中求存。」離婚8年了,麥戴一直沒有再婚,也再沒有和阿旦杜亞有過來往。3年前,阿旦杜亞不讓麥戴再見孩子,因此他3年沒有見到兒子一面。麥戴稱他要取回孩子的撫養權,要照顧兒子,因他愛兒子要給他最好的一切。「要他們讓兒子返回我身邊,確實不容易。不過,我希望可以和平解決,我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1998年離婚後的阿旦杜亞仍然是年輕貌美,她在社會名流圈中仍積極活動,後來她又嫁給了著名設計師的兒子昆尼庫乎,阿旦杜亞的第二次婚姻也只維持了兩年,他們也生下了一個兒子。

第二次離婚後,阿旦杜亞在2000年遠赴法國巴黎一間模特兒學校深造,但並未取得模特兒文憑。從巴黎回來的阿旦杜亞開始做衣物出入口生意,出口衣服到中國。阿旦杜亞經常遊走上海、香港及台灣做生意,她還很喜歡到夜店去「蒲」,打扮摩登的阿旦杜亞仍然青春靚麗招人喜愛。

阿旦杜亞的父親布史迪夫是蒙古國立大學教育及信息中心主任,也是心理學博士及教授。蒙古駐馬國名譽領事阿都拉曼曾表示,布史迪夫在蒙古也是個成功的商人,因此其女兒絕無需要勒索巴京達。

對於有人傳阿旦杜亞在蒙古曾被人「包養」的傳聞,阿旦杜亞的媽媽阿爾丹茲斯憤怒駁斥,如果阿旦杜亞真的有人「包養」,及送錢送金飾等,她本身就無需在本地一間高中擔任教師及領取每月9萬圖格里克(約合571元人民幣)的薪水。她追述阿旦杜亞小時候的情況時說,當時,因為工作的關係,她與丈夫都在俄羅斯工作,因此阿旦杜亞與妹妹都是在俄國長大的。「她們姐妹都非常獨立,時常自己照顧自己,無需我們為他們操心。」她們一家於阿旦杜亞12歲那年回到蒙古生活,阿旦杜亞較後在一間俄羅斯的小學上課,並在大學修讀多種語言。她說,也就是因為女兒的性格獨立,造成她兩次的婚姻都是離婚收場。「她有說過,她不會去依賴男人的,她對婚姻及男人都已失去信心。」阿爾丹茲斯指出,阿旦杜亞雖然美艷動人,但是卻不曾當過模特兒。「她因為生意的關係,常有協助一些服裝公司找模特兒,但是本身卻不是。」

雖然證據確鑿,但遠在蒙古的媽媽阿爾丹茲斯依然不願接受愛女已遭殘酷手法殺害的事實,她甚至因無法承受喪女之痛而一度中風。阿爾丹茲斯甚至指馬來西亞報章所刊登的照片並不是女兒,而是計算機合成的照片。她說,阿旦杜亞的額頭並沒有照片中人高,顴骨也沒有照片中人明顯,她寧可相信,女兒是被人擄走了,這宗案件,由始至終都只是一場戲。

判決

2008年7月22日,受害家屬所委託的代表律師卡巴星向高等法庭申請動議通知書,傳喚四位新證人,包括時任副首相納吉和檢方第一證人、私家偵探峇拉蘇巴馬廉(P. Balasubramaniam)出庭作證,並以刑事訴訟法第425條為依據,既允許法庭「傳喚任何人作為證人」及「傳喚任何能提供對公平裁決所需重要證詞的人」。2008年7月23日,該請願書被高等法庭駁回,法官莫哈末查基(Mohd Zaki Yasin)說明,只有當事人,也就是檢方和辯方,才有權力作此申請。2008年10月31日,高等法庭宣判阿都拉薩·巴金達唆使謀殺阿丹杜雅罪名不成立,檢方聲稱將對此提出上訴。2009年4月9日,被告阿茲拉·哈德里及西魯·阿茲哈被判謀殺罪名成立,判處死刑。高等法庭法官莫哈末查基下判時說,兩名被告的證詞無法取信於人,在自辯時基本上只是在互相指,並無法對控方的舉證提出任何合理的疑點,致使他接受所有實質及間接證據。宣判後全案還有得上訴,而辯方律師隨即亦表示會上訴。兩名被告從容面對判決,被告家屬表示接受法庭的裁決,並否認該判決有任何政治考量。

阿丹杜亞父親的律師申請對首席檢察官決定不對阿都拉薩·巴金達的無罪開釋上訴,要求複審,該申請於2009年7月8日在高等法庭上提出,之後阿丹杜亞父親撤銷申請,但聲明他將堅持對阿都拉薩·巴金達、阿茲拉·哈德里、西魯·阿茲哈及馬來西亞政府對其女兒之死的控訴。

更加驚人的幕後

2009年3月5日,法國《自由報》(La Liberation)用了第30及31兩大版,刊登一名駐泰國的法籍記者阿赫諾德(Arnaud Dubus),經多次往返馬來西亞和蒙古調查此案後所撰寫的新聞。報道指阿丹杜雅於2004年間在香港與阿都拉薩·巴金達邂逅,戀情迅速升溫,之後精通多語的阿丹杜雅便成了後者的翻譯員。根據私家偵探峇拉的口供,阿都拉薩·巴金達於2004年便已經把阿丹杜雅介紹給時任副首相納吉當露水情人,雖然後者曾經手按可蘭經發誓從未見過她。

阿赫諾德(Arnaud Dubus)

阿都拉薩·巴金達和阿丹杜亞兩人於2005年3月間奢華暢遊歐洲大陸,但此趟主要目的是以副首相納吉的軍火買賣中介人身份,跟法國潛艇建造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 Services,DCNS)商討於2002年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的一份潛艇買賣合約的重要細節。兩人感情的轉折點發生在2006年10月間,阿丹杜亞獲悉法國造艦公司Armaris已經把大約1.14億歐元的佣金付給阿都拉薩的公司Perimekar後,便向後者要求分得五十萬美金,但被拒絕,阿赫諾德的報道直指納吉被形容為「妒嫉心重的悍婦」太太羅斯瑪乃背後主使人。之後阿旦杜亞連同兩名蒙古女郎來到吉隆坡,其中一人是巫師,一旦阿都拉薩拒絕付錢,將向他施咒。」「數天之後,阿旦杜亞開始騷擾她的前愛人。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

10月18日,阿都拉薩·巴金達不堪阿丹杜亞天天到她家門前謾罵,便連絡上納吉的親信,前政治部副總監慕沙沙菲里。10月19日,接近晚上九點,納吉的兩名保鏢阿茲拉·哈德里和西魯·阿茲哈把在阿都拉薩·巴金達家門前比手畫腳、破口大罵的阿丹杜亞強行擄走,載到十幾公里外的偏僻處。西魯·阿茲哈於2006年11月19日的口供中稱,阿丹杜亞曾經向他們求饒,並聲稱她有身孕,但他還是朝她左臉開了一槍,他的上司阿茲拉·哈德里隨即剝掉受害人身上的衣物,注意到她的手還有動靜,便命令他補多一槍,而他照辦了。之後阿茲拉把C-4炸藥綁在雙腳、腹部、頭部,然後引爆炸藥毀屍滅跡。最後,連阿丹杜亞的出入境記錄都被完全刪除掉,讓人無法追蹤她的去處。然而,當時被阿丹杜亞雇用的計程車司機尚未拿到車資,並目睹她被綁走,於是便抄下車牌號碼報警,經過一連串的追蹤,才揭發這起舉國震驚的謀殺案。紙包不住火後,納吉集團仍極力掩飾,他在一封給簡訊阿都拉薩·巴金達中,保證會見總警長後他將會沒事。最終阿都拉薩·巴金達無需自辯,便能獲判無罪,而兩名警員則被判死刑。

佣金事件隨著之後的謀殺案曝光後,法國律師已經著手調查有沒有資金流回法國或馬來西亞政客的口袋,而馬來西亞檢方則在此案結束後,不再追查案中案的佣金。

2011年5月,維基解密爆出美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在密電中記錄的此案情報。2007年1月24日的密電中指出,美方察覺主控方和法庭的不尋常,一些證據被惡意消滅,顯示有股強烈的政治壓力,想保護即將接任首相職位的納吉。美方政治部主任馬克·克拉克(Mark D. Clark)指出,事件從爆發開始,司法便陷入了尷尬被動的局面,導致外人普遍相信這是一出經過設計的表演。審訊前夕,首席檢察官Abdul Gani Patail便把原來的主控官換成資歷較淺的檢察官;辯方主要律師也因他的答辯方案遭到政治打壓,而在審訊前突然辭職。該美籍外交官認為,此案因政治壓力而遭故意延宕,以轉移公眾的注意力,馬來西亞主流媒體亦罕有報道此案最新進展。他進一步指出,在馬來西亞司法史上,從來沒有一宗謀殺案審訊能拖延了七個月而辯方仍沒有機會進行答辯。如此緊張敏感的氛圍,更讓人認為此案不能在2008年全國大選前結案。

此外,美方也察覺到坊間謠傳時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欲利用此案扳倒納吉的陰謀,馬來西亞主流媒體都對此傳言掩飾。克拉克在記錄中寫道,2008年2月20日早晨未開庭前,阿都拉薩·巴金達的父親曾向他貼耳說悄悄話,之後整個審訊過程一直心神不寧的阿都拉薩,於中午離開法庭時一度失控,大喊「伯拉去死!我是冤枉的!」(伯拉為前首相阿都拉的暱稱)。事後絕大部分媒體只報道他失控,沒有刊登他的喊話內容,而刊登了喊話內容的太陽報(The Sun)則被內政部勒令緊急收回幾千份報紙,當時內政部部長由時任首相阿都拉兼任。陰謀論者認為是阿都拉集團要求阿都拉薩指控納吉,以便換取無罪開釋,阿都拉薩為此承受巨大壓力,導致他最終於法庭上崩潰。美方最終總結,馬來西亞政府極力掩飾真相,並轉移民眾視線,避免此案影響即將來臨的2008年全國大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4687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