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自火箭日報
國慶日,8.31還是9.16?
文/馮晉哲
每逢「國慶日」這一時刻,城市周圍的橫幅和布告板會令一些沙巴和砂拉越人感到不快,甚至嗤之以鼻,因為這些宣傳材料都註明8月31日馬來西亞獨立若干周年紀念。實則,那是馬來亞聯合邦的獨立日,不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日,更不是獨立日。
事實上,馬來西亞根本不曾獨立。我國是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是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1965年退出)共同組成。所謂獨立,是指脫離英 國殖民者成為主權國家,但馬來西亞成立的三個成員各有不同的獨立日:馬來亞是1957年8月31日、沙巴是1963年8月31日、砂拉越是1963年7月 22日。
因此,說馬來西亞是在8月31日慶祝「獨立日」,是誤導性和不真實的,因為當時根本還沒有馬來西亞,沙巴和砂拉越還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管轄之下。
此謬誤導致沙巴和砂拉越人民都會認為,西馬或半島不正視馬來西亞成立的歷史,更企圖透過這種宣傳和教育隱藏歷史真相,矮化沙巴和砂拉越的歷史地位。
東姑阿都拉曼的七聲默迪卡(獨立),讓沙巴砂拉越人開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得到了默迪卡?還是另一個內部殖民的開始?
東西馬矛盾擴大
現實情況是,越來越多沙巴和砂拉越人看到這個問題,開始非議這個冒牌的國慶日,質疑官方為了矮化和扭曲沙砂的歷史地位,而漠視掉沙砂的獨立日及馬來西亞日。若非巫統需要到沙砂的票倉,恐怕也不會將馬來西亞日列為公共假期。
在巫統的眼裡,馬來西亞的歷史素來以馬來亞為主軸,歷史教科書的重心主要是馬來亞歷史,如馬六甲王朝、柔佛王朝、甚至日據時期也是專注在半島的發展,乃至 巫統的成立和馬來亞的獨立。談到沙巴和砂拉越共組馬來西亞的歷史,僅用一兩個章節草草帶過,目的就是要統一國民的歷史觀,以馬來亞的獨立鬥爭作為馬來西亞 的主要歷史。
連沙砂的官方獨立歷史都遺忘了,更遑論馬共及其他左派陣線對國家獨立的貢獻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是由勝者所寫。爭取沙砂共組馬來西亞的領袖,如今早已為人 所淡忘;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原來沙砂兩州是以平等夥伴的地位共組馬來西亞,更甭說保障砂拉越的《18條款》和沙巴的《20條款》。
由於沙砂的歷史沒有獲得正視,加上多年資源分配的不公,沙砂停留在貧窮和落後的困境致使越來越多人開始高呼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有些非政府組織的 代表近期甚至陳書聯合國要求關注,訴諸地方主義的本土政黨借著國慶日的歷史謬誤擴大東西馬的矛盾,都是我們必須關注和面對的問題。
離開馬來西亞?
本土政黨領袖如楊德利和傑菲里開始從憲法詮釋沙砂獨立或脫離馬來西亞的可能性,甚至已經有人在默默推動獨立運動,雖說目前影響力不大,但只要聯邦政府的資源分配方式不變,巫統霸權政治持續壯大,這種論述和運動將會越來越受歡迎
9月18日,蘇格蘭將舉行舉世矚目的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而獨立。《經濟學人》的資料顯示,光是在歐洲就有超過20個地方或州屬正在爭取脫離目前的國家,除了英國的蘇格蘭,還有西班牙東部的加泰羅尼亞等。
世界上大部分的主權國家都是在二戰後立國,我國也不例外。地方追求獨立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差異性(如烏克蘭東部克里米亞),二是經濟因素如國債高企(西班牙)及資源分配不公。
沙巴和砂拉越正符合此二條件,它們都擁有富庶的天然資源,而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都與半島人民不同;沙砂人民喜歡用沙巴人或砂拉越人自居,主要族群是卡達山人和伊班人,形成了兩岸的差異,加上經濟不平等、政府施政不公、資源分配不均,促成分離運動的出現。
如果蘇格蘭真的透過公投獨立,或許會對沙巴和砂拉越人產生效應,地方主義分子會用此案例說服更多沙砂人民相信獨立的可能性,藉此增大他們的政治籌碼。
無論可行與否,沙砂獨立終究是馬來西亞人未來都得面對和討論的課題,而馬來西亞從政者必須皆應正視和關切沙砂的困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