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回憶錄最大敗筆

Kingsle ...| 2015-07-16| 檢舉

馬哈迪回憶錄最大敗筆

28/03/11

作者/來源:陳利威/馬來夕崖 http://www.merdekareview.com

馬哈迪回憶錄除了被媒體揭露有史實謬誤外,更有亂碼和文法錯誤,然而,那些只是所謂記憶失准和出版編輯過程的遺漏。如果讀者以為可以從執政多年的政治人物口中取得政治智慧,那就要失望了。馬哈迪回憶錄的最大敗筆是他對馬來西亞的理解和詮釋停留在過去的時代。800頁的自傳了無新意,只在重複他多年的看法,以及對新仇舊恨的辯解。

令人懷疑,這本回憶錄是要寫給誰看的,選擇新加坡出版集團MPH果然很政治。放眼馬來西亞出版社,顯然只有該集團可以把他的回憶錄帶給更多英文讀者。

作者最在乎的是自身的歷史評價。馬哈迪回憶錄關心的並非馬來西亞的前途和未來,而是人們怎樣看待他過去的所作所為。其回憶錄不是什麼智慧的結晶,能讓全民閱讀後國家政治更進步及各族更團結。馬哈迪不在乎未來怎樣,而要未來仍然像過去一樣。因為可能在他眼中,那一段掌政時日永遠是馬來西亞最光輝的時代。後人只有支持和學習他的看法,馬來西亞的政治穩定才能維持下來。

深信國陣永遠執政

回憶錄從當上首相那一刻開始,接下來的章節重述自己以馬來人為豪。他說父親雖有印裔血統,但是卻已經無法追溯祖先來自印度哪個地區,最重要的是印裔血統已經沒意義了,因為早就成為馬來人,從各個方面一點都不印度人了。這個轉折顯然是政治決定的。因為要在「馬來人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情境下參與政治,認同馬來人才是上策。

怎樣的情況馬來西亞才能保持穩定呢?那就是持續新經濟政策,繼續扶持土著。而土著需要支持巫統,人民則需要永遠支持國陣。馬哈迪眼中的民主制度是,即每隔幾年有選舉,但是,國陣需要永遠執政。馬哈迪不明白隨著時局變化,國陣諸公有必要調整心態,接受正常民主制度的輪替。

馬哈迪也在回憶錄批評馬來人不夠努力且貪婪,不去履行獲得的政府合約,卻把合約項目轉給另外一手,直到最後接手者只能使用最廉價的材料來完成工作,結果不久建築物就漏水或倒塌了。馬哈迪卻堅持這個政策的正確,因為自己的兒子正是靠類似的政府合約保護而成為巨富。

根據馬哈迪,非馬來人允許在馬來土地(Tanah Melayu)居住,是要拜寬容忍讓的馬來人。在殖民者還沒有到來之前,馬來人是在城市經商的。馬六甲王朝的輝煌過去就是明證。殖民者來了之後,馬來人逐漸退居到鄉村,只能當農民和漁夫。獲得公民權的非馬來人不可有非份的要求,他這個觀點是一以貫之的。

嬌揉造作的故事

你知道為何華人的數學很好嗎?據馬哈迪的觀察,他在小時候去雜貨店買東西的時候,發覺店老闆的兒子,常常用心算來計算客人的帳目,久而久之,華人兒子的數學都很好。他可能故意忽略其實很多華人的兒子並非雜貨店老闆的孩子,而且很多華人的兒子數學也不好。但在他種族框架下的理解,所有華人都是雜貨店的兒子,而且數學都很好。

為何西方媒體沒有資格批評馬哈迪呢?這和歷史有關。因為在殖民時期,大英帝國也不把民主放在眼底。比如說英國殖民者使用骯髒手段,取得馬來半島各州,之後並沒有真正實行民主制度。而且獨立時期的貧窮線下的人口高達70%,之後是馬來人政府成功把馬來西亞發展起來。

馬哈迪回憶錄有個非常嬌揉造作的故事。他一生讀了不少書,惟有一本卻無法完成。那是關於猶太人漂流的歷史書。他指那本書非常沉悶無聊(so dull),成了唯一沒辦法讀完的書。他要當馬來人,而且要當回教徒,猶太人的歷史自然非常沉悶。這是很政治的陳述。

有個比較浪漫的造作。他在新加坡讀醫科時認識了來自吉隆玻的女友 ,他駕著一輛陳舊的老爺車從新加坡到吉隆玻,路途非常顛簸,有時汽車的車頂還會塌下來,需要女友頂住。因此,他當首相後就決定建南北大道。

跨不出過去的格局

這本回憶錄或許有助於國陣的政客爬到更高處吧。對於國陣的政客而言,這本回憶錄傳達的訊息是,政治考量高於一切。馬哈迪的決定來自於政治選擇多於維護制度的健全。他釋放種族極端分子哈倫,是不想剛上台的自己得罪黨內支持哈倫的勢力,而他認為胡申翁下台就是不懂得這個政治智慧。

一頁頁翻讀,書中躍出不少偏見,還有自以為是的傲慢。我一直在尋找,這本回憶錄對馬來西亞新生代有什麼值得一聽的交待呢?看來只是重複我們在媒體所認識的馬哈迪,其他以外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反之,還在持續渲染族群偏見。這個曾經治理馬來西亞多年的領袖口中最後的交待,竟然是分裂這個國家。看來,這本回憶錄只有厚度,缺乏高度。

馬哈迪86歲高齡仍然無法原諒過去。800多頁的厚度,建構的是江湖恩仇錄,並非導人向善的生命感恩。雲不淡,風不清,卻也是目前馬來西亞政局的寫照。磚頭書回憶錄跨不出馬來西亞過去的政治格局,面對那個時代的經驗,馬來西亞新生代需要激發更多的政治想像能力,焚燒掉那800多頁的局限。

陳利威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博士學位,著有馬來文著作《馬來西亞改革運動的網絡場域》(Dinamik Ruang Siber Dalam Gerakan Reformasi Di Malaysia)一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4537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