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者揭秘馬來黑幫內幕 伊宣會一蛇千頭黨羽遍西馬

wjwong| 2015-07-14| 檢舉

焦點

一直以來,馬來西亞伊斯蘭福利與宣教組織(簡稱伊宣會,Pekida)是個備受爭議的團體。該組織以宗教與種族包裝自己,立場鮮明地挺國陣,並曾多次展開暴力的政治示威。

雖然這些暴力事件備受爭議,但警方與總檢察署並未對付伊宣會或其成員。

在2013年,警方展開大規模的「斬草除根」打黑行動時,內政部長阿末扎希曾在一場閉門活動中聲稱,馬來黑幫三線黨(Geng Tiga Line)、30黨與雙7黨是從伊宣會分裂出來的組織。

他更稱,這些組織的成員並非真正流氓(samseng),反之只是出席慶典宴會的痞子(gangster kenduri-kendara)。

三線黨、30黨與雙7黨(77黨)都是已被警方宣布為非法組織的私會黨。

採取兩面運作方式

根據法國學者索菲樂美兒(Sophie Lemiere)的研究,由於伊宣會使用紅黃青的三色旗,該組織經常被稱為「三條線」(Tiga Line)。這三個顏色分別代表馬來族(紅色)、蘇丹(黃色)與伊斯蘭教(青色)。

她的研究顯示,伊宣會經常被認為採取兩面的運作方式,名義上是個非政府組織,暗地裡則是流氓幫會。大多數的幫會成員也是伊宣會成員,但並非所有伊宣會成員活躍於幫會。

索菲樂美兒(右圖)擁有巴黎政治大學博士學位。她是在逗留馬來西亞5年期間,完成對伊宣會的研究。她曾在2013年11月發表研究報告,當時主要是觸及伊宣會等黑幫與巫統的關係。

她上周推介主編的論文集《遺失的民主:馬來西亞政治與人民》,書中收錄了她的伊宣會研究,揭露更多有關伊宣會不為人知的內幕。

PLB逝世後掀內訌

樂美兒認為,伊宣會的流氓網絡龐大,就像是「一蛇千頭」,而這些蛇頭又互不聯繫,或各自為政。

她說,伊宣會流氓來自同一根源,使用同樣的入黨、排位與獎賞制度,但經營的生意、政治參與及暴力程度各不相同。

根據她的調查,伊宣會黑幫本來由一個老大「PLB」(據稱其真名不能公開)大一統,直至2006年PLB逝世後,由於沒有指定接班人,結果陷入內訌,所有幫會競相當老大。

她說:「在那之後,PLB的頭馬們創立了許多的伊宣會分支。今天,最出名的幫會包括雙7黨與36黨。每個組織網絡下有幾個小幫會,可能叫作不同的名字。」

「如果這些幫會有名字或幫徽的話,通常是號碼或動物,如老虎、龍與鷹等,這都是從華人黑社會組織獲得的靈感。」

黨羽遍布社會各層

樂美兒指出,這些幫會散布全國,招收黨員沒有地域局限,一名霹靂州會員的老大可能駐在吉隆坡。

因此,她說,這個龐大的幫會網絡通稱為伊宣會,而由於組織網絡如此之大,根本無從計算伊宣會的成員數目。

「無論如何,實地研究顯示,西馬各地的每個社會階層(從鄉區到城市)、每個機構(政府、政治、社會與經濟)都可以找到伊宣會成員。」

根據樂美兒的研究,每個幫會的組織架構與入黨儀式大致相同,幫內排位也採用類似的金字塔制度,最頂級的老大稱為「Paduka」,依序下來是「Ayahanda」、「Kekanda」與「Abang Long」等(見上圖)。

需交「投名狀」入幫

伊宣會黑幫成員告訴樂美兒,若要加入幫會,全都需呈交「投名狀」,這可以是發誓投誠,或參與一次群毆。

據稱,一些入幫儀式帶點神秘色彩,就跟馬來武術與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傳統一樣。

而若要在幫內上位,則胥視這個人的動員能力。他招收的黨員越多,則能攀得越高。此外,他的商業與政治人脈越廣,也越有權勢。

樂美兒寫道:「自從PLB去世引發領導危機後,沒有一人成功上位。伊宣會幫會網絡擁有許多最高領導,稱為Paduka。」

「研究鑑定了PLB的頭馬們,但大多數的名字都是別名。大多數的最高領導人擁有刑事記錄,多是謀殺或非法勾當。」

入幫後除死不能退

樂美兒的調查發現,只要加入伊宣會黑幫,入幫者就有義務接聽老大的電話。

一名來自吉隆坡的伊宣會成員阿茲米(化名)告訴樂美兒:「你加入伊宣會,你就不會離開,除非你死亡。」

她續稱,一些名人被指或已證實是伊宣會成員,但這些名人不會出席伊宣會的政治活動,只是通過伊宣會網絡尋找商機,或尋求保護。

她稱,這些成員涵蓋各個階層,甚至包括掌權政治人物的兒子、嘻哈與流行樂歌手、政治人物、商人、公務員或軍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4498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