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林國榮都救不了納吉

shaji| 2015-07-10| 檢舉

一名首相的形象和聲望可以插水到什麼程度,納吉最近為大家作了親身示範。隨便點擊他面子書任何一個帖子的留言欄,幾乎都是一面倒對他的批評、嘲諷、奚落。

放眼各個社交媒體、熱門網站;再到全國各地的咖啡店、嘛嘛攤,納吉都是時下最熱門的調侃對象。

或許也意識到自己的形象問題,納吉早前委任著名廣告人林國榮出任其公關團隊的協調員。通過包裝來美化自己形象,似乎已是納吉所唯一能夠做的。問題是,就算再多十個林國榮,恐怕都無法挽回納吉的形象。

一位國家領導人到底要不濟到什麼程度,才會引起全民共鳴,不分種族、宗教、立場,一致地對他失去信心?納吉卻成功做到了。他以一系列低級的失誤,成功促成了「一個馬來西亞」口號所無法達到的境界,團結了各個社群,一致質疑他的誠信。

人民對納吉的不滿,並非如馬華公會領袖們高舉「我愛首相」牌匾般腦筋阻塞的非理性表現,而是從他在廢除煽動法令上的U轉立場、對種族偏激分子的沉默許可、在伊刑法課題上的逃避、在蒙古女郎案件上的神秘疑點、東海岸大水災時飛去和歐巴馬打高爾夫球、對家族財富來源的隱晦、對馬幣貶值的束手無策、在GST落實後無法監控物價、在「毫無隱瞞」對話會的臨陣退縮(版位所限,下刪三百字)等課題所引致的必然結果。

而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日前由《華爾街日報》所報道的1MDB把7億美金轉入納吉個人帳戶的勁爆內幕。

延續一貫風格

納吉對此課題的回應,也延續了他一貫講了等於沒講的風格。「大馬首相涉嫌貪污7億美元」已成為國際新聞,如果納吉是清白的,理應第一時間斬釘截鐵否認有關巨款曾匯入自己的帳戶,甚至公開邀請執法單位對其個人資產進行調查,這是最基本的澄清動作。

下一步應該做的,就是馬上起訴作出不實報道的《華爾街日報》,以捍衛個人及政府的聲譽。

叫其支持者(雖然已越來越少)洩氣的是,如此簡單及符合常理的步驟,納吉卻依然可以作出災難式的應對。召開一個只限宣讀聲明,拒絕回答任何記者提問的一分鐘記者會,非但無法解開民眾疑竇,反而叫人更加浮想聯翩。

納吉只解釋自己不曾挪用1MDB款項以作私人用途,卻沒有否認自己是有關被揭發帳戶的持有人、或有關款項確實曾被匯入其帳戶。對於是否會起訴《華爾街日報》以討回公道,竟然也是舉棋不定!

走到這一步,不論納吉最終是否能證明自己的清白,致命性的傷害都已造成了,而且是由他自己所造成的。有傳納吉下台已進入倒數階段,目前內部談判的只剩三件事:一個體面的下台階,下台後不被秋後算帳、以及接班人選的安排。

政客的去留,乃政治常態。重點是,就算納吉最終被逼下台,如果沒有閃電大選,中央政府也還是國陣,官商勾結的癥結始終還在。如果大家覺得納吉非走不可,那些陪著他一起享受執政美好時光的內閣部長們,有什麼原因讓他們繼續留任?

圖:森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44336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