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華裔蘇丹後 – 廣東籍女子 黃亞嬌
原來在百多年前(也就是1886年)柔佛州已有一位華裔蘇丹後了,也就是蘇丹後法蒂瑪(Sultanah Fatimah).
她就是 「香妃」,也因為她,麻坡被稱為 「香妃城」
麻坡專科醫院也引用她的名: Hospital Pakar Sultanah Fatimah
看看以下的報導:
柔佛唯一擁有華裔血統的蘇丹後 – 法蒂瑪!
現任蘇丹依布拉欣以於今年成立「蘇丹後法蒂瑪基金」時,公開承認柔佛王室確實是有一名華裔蘇丹後,意義重大。
據了解,過去官方文獻,一直沒有明文列出,蘇丹後法蒂瑪是廣東女子黃亞嬌,唯一直以來,民間和半官方的資料,都已默認這一點。。。。




蘇丹阿布·巴卡(Sultan Abu Bakar,1833年2月3日-1895年6月4日),或譯蘇丹阿武·巴加,是柔佛的第21任蘇丹[6][註 2]。由於在任期內大力推行柔佛州現代化運動,並使其成為當時進步最快速的一個州屬,而贏得了「現代柔佛之父」的美譽。他的政策補助華裔企業家,以刺激邦內的農業經濟,因為正是這些在1840年從中國東南沿海移入的華僑,打下了柔佛農經的根基[7]。此外,阿布·巴卡還提升柔佛的基礎建設、行政系統、軍事和民生設備[8]。
阿布·巴卡是天勐公達因·依布拉欣的長子,生於新加坡直落布蘭雅(Teluk Belanga)地區。年幼時,他在直落布蘭雅受到回教和馬來習俗的教育,後來也在一名基督傳教士成立的直落布蘭雅馬來學校求學。阿布·巴卡在傳教士教師們的薰陶下,逐漸地見識到西方文化的禮儀,也精通英巫雙語。成年後,依布拉欣經常委派阿布·巴卡處理外交行政公事。1858年,當彭亨州發生內戰時,阿布·巴卡為當時的元首敦·姆他和薾提供軍事援助。兩年後,阿布·巴卡娶了姆他和薾的女兒。
1862年,父親天勐公達因·依布拉欣過世後,他接任父親的位置,成為馬來西亞柔佛的最高統治者,成為柔佛州的天勐公。1868年,維多利亞女王承認阿布·巴卡為柔佛的「馬哈拉惹」(Maharaja)地位,意即「大王」,唯此地位仍然不及「蘇丹」的地位。之後,根據修訂後的1885年馬英條約,阿布·巴卡能更進一步高度自治,更正式採用了「蘇丹」(Sultan)的稱號,成為柔佛的第21任蘇丹。
阿布·巴卡在位期間,大力推行了柔佛州現代化運動。其中以「港主制度」著稱。在此制度下,柔佛政府積極歡迎來自中國南來的移民大力開發河口地區,並發出「港契」給溪流的開拓者—「港主」。港主的身份除了負責開發以外,還擁有設立賭場、煙館、抽稅以及維持地方治安的權力。港主們在河口大量種植黑胡椒和甘密等農作物。這兩種農作物的種植成功為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奠定了柔佛州邁向進步和現代化的進程。
此外,阿布·巴卡在政治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當時馬來半島上各個州屬相繼被英國殖民,唯獨柔佛州獨善其身。蘇丹阿布巴卡利用與維多利亞女王的交情,獲得了女王承認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王國之國君地位。換句話說,阿布·巴卡的身份比當時英國殖民的新加坡總督還要高,其王國的旗子可以與英國米字旗在同等高度的旗杆上飄揚。阿布·巴卡也在任內期間改革了政府機關與系統,參考了西方國家的政府制度並應用在本地,還成功在1895年推行了《1895年柔佛州憲法》,此憲法更成為馬來半島上的第一本憲法,並被今日柔佛州政府採用至今。
阿布·巴卡也在當時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個重要的建築物,如皇宮,監獄,清真寺,行政樓等。這些建築物都成為今日柔佛州境內,尤其是新山市內的地標。
1895年,阿布·巴卡赴英國倫敦養病,最後因腎臟疾病而於同年6月4日駕崩。其遺體於三個月後被運回及下葬。其子依布拉欣繼任為柔佛蘇丹。
柔佛蘇丹
1895年2月13日 – 1895年6月4日
配偶
1) Wan Chik bt Muhammad Tahir
2)Zubaidah bt Abdullah
3) Fatimah bt Abdullah
4) Khadija Khanum
子嗣
1. Tunku Ibrahim Iskandar (later Sultan Ibrahim)
2. Tunku Mariam
3. Tunku Besar Putri
4. Tunku Azizah
5. Tunku Fatimah
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4%B8%B9%E9%98%BF%E5%B8%83%C2%B7%E5%B7%B4%E5%8D%A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