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希望?

Kingsle ...| 2015-06-25| 檢舉

(林宏祥) 儼如一場宿命,兜兜轉轉、分分合合,在野黨聯盟為糾纏了數十年的「伊刑法」,再度宣告破局。有人說那是怪胎,有人甚至一開始就不看好這段「同床異夢」的婚姻。民聯攜手七年後終划下句點,有人冷笑暗喜、有人扼腕嘆息,有人還是心不甘情不願,拒絕放手。

然而,當下的破局不意味著這場鬥爭是個鬧劇。實際上它始於鬧劇,而它背負的使命就是要終結鬧劇。自1998年「烈火莫熄」時代浪潮掀開後,多少人為這場鬥爭前仆後繼,付出了犧牲。安華兩度入獄、政改分子正茂的年華在甘文丁扣留營中枯萎、社運分子進出警局扣留室,為爭取自由而犧牲自由。

17年來,多少人走上街頭,挨著警棍水炮催淚彈,從當權者手中奪回我們的權利;多少人苦行絕食,以摧殘自己身軀的方式,喚起社會的道德感,向當權者控訴施壓;多少人為了「另一個可能的世界」,而選擇了富貴庸俗以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以飛蛾撲火的姿態,成全一個星火可能燎原的信念?

這一切的一切,都化成灰燼嗎?2003年10月,馬哈迪在找不到比自己更好的接班人的情況下,無奈讓出權位,走下神台。馬來西亞社會氛圍開始鬆動,儘管制度的結構不變。「好好先生」首相阿都拉揚著「肅貪」旗幟,掩蓋越肅越貪的事實。2008年3月8日的那場「政治海嘯」,止住了國家往下沉淪的趨勢。原來沒有執政經驗的「反對黨」掌(州)權後不會亂,甚至能以政策和國陣較勁。

伊黨從不放棄「伊刑法」與「伊斯蘭國」的鬥爭–這是事實。但另一個事實是,即便最保守的伊黨領袖,都要接受議會民主的遊戲規則,沒有選擇武裝鬥爭的行徑。為什麼當初要與伊黨結盟?因為這個老牌政黨在馬來西亞政治版圖裡,占據一塊不可忽略的基本盤。在議席無法準確反映民意比例的選舉制度里,這是我們推翻國陣過程中需要團結的力量。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改變的可能,不想錯過任何一次可以改變的機會。不管是末沙布(Mohamad Sabu)、哈尼巴(Hanipa Maidin)、卡立沙末(Khalid Samad)、祖基菲里(Dzukefly Ahmad)抑或哈達藍立(Hatta Ramli),這些年來都在努力尋找一個出口,嘗試把伊斯蘭政治的鬥爭與民主人權接軌。這些人的言行,在宗教關係最尖銳的「阿拉字眼」爭議中,平息了一場正在醞釀中的衝突;這些人的身影,出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抗議燃油價大道收費調漲、反對消費稅、凈選盟的集會中,站在人民這一邊,手無寸鐵與暴政面對面。

只要越過一個臨界點,奪過領導權,伊黨的轉型就變得可能。如果伊黨能變,馬來西亞政治版圖就要重新劃分。「改朝換代」對一個一黨獨大逾半世紀的馬來西亞之所以關鍵,是因為我們要用「不好可以換」的能力,去撞擊掌權者「再爛都不會倒」的傲慢。兩線制無法擔保國家一定變得更好,但一黨專政就註定這國家只能變得更爛。

馬來西亞如今走入一個困局,如果走出去的哪一步都以失敗告終,不同想法的人在鐵箱裡怒吼後,就會以相互殘殺來泄憤。反正死亡是每個人的宿命,臨死前我們都要面對人生的遺憾。這個遺憾是:我曾為了一個壯麗的理想信念,窮一生努力卻說服不了大多數,抑或我選擇了庸庸碌碌,放棄原有的理想,跟著大隊安全地走向死亡。

我不相信樂觀世界就會變得更好。這個國家即便你親手去改變它,都未必會變得更好,怎麼可能會因為你主觀的意念,有了希望就會改變?希望從來不是分析出來的,至少3.08政治海嘯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改朝換代最需要的恐怕不是希望,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親手實踐它。那些相信宿命而放棄在可能改變時去改變的犬儒,再精彩也不過是一場精彩的悲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4146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