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伊黨應「離開」政治,而不是行動黨

shaji| 2015-06-11| 檢舉

Alyaa Alhadjri:為了鼓勵真正的伊斯蘭教發展,伊黨目前的領導層有可能需要完全抽身於政治,而不僅離異於行動黨或民聯。

儘管馬來西亞的改革希望仍落在作為政策制定者的從政者手上,但我國也可能出現另一種的情景,即現有的抱持著相似理想的穆斯林團體「融合」起來,做出改革。

當伊黨的進步的領導人遭目前的領導層一掃而光後,有關各方就唿吁他們組成自己的政黨。

而前首相署部長再益(Zaid Ibrahim)也處在有關唿吁的行列中,他在其6月10日的部落格上寫道:「是時候這些伊黨內的專業派領導人為國家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這種強大的組合將給予馬來西亞再一次前進的機會。」

再益早前曾建議,這些前領導人組建新黨,以繼續與公正黨和行動黨進行合作。

在其部落格上,再益認為,為了改變目前滯留在霸權政治的國家狀況,必須對政治權力有一個「激進的重組」。

他聲稱:「他們只是想與巫統分享權力,如果以巫統領導的伊斯蘭政府將如7世紀貝都因人(Bedouins)般懲罰盜竊、攔路搶劫和通姦,那麼他們就感到幸福了。」再益是指那些在伊黨主席哈迪阿旺領導下的以宗教師占主導的新領導層。

無論如何,伊黨的以宗教師主導的新領導層卻臨時剎住他們在該黨第61屆大會上所做出的與行動黨斷交的決定。伊黨新任中委於6月10日召開首次會議,但該黨副總秘書達基尤丁被媒體引述說,他們暫時不討論伊黨在民聯中的地位。

再益說,如果旁落的伊黨進步人士渴望在國家治理上注入真正的伊斯蘭教義,他們就應組建新黨加入民聯。

《馬來西亞局內人》早前引述伊黨前副總秘書阿都拉迪夫(Abdul Latif Ibrahim)的話,他敦促黨代表們遵循目前全球政治的政教分離的趨勢,如此才能做出更好地改變。

他的唿吁可以說鼓動了開明派與保守宗教師派拉開了距離,後者倡導在生活各個方面都「回歸」伊斯蘭教義,並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阿都拉迪夫注意到,國際間的伊斯蘭運動如伊斯蘭教兄弟會(Islamic Brotherhood)是提倡社會公正和平等的原則,而不是直接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首席執行員旺賽夫對《每日蟻論》表示,在20世紀90年代末,當他在倫敦仍是一名伊黨青年團領袖時,就已有了上述想法的討論。

他表示,問題一開始就與保守派有關;後者無法想像分離「dakwah」(傳播伊斯蘭教義)與政治後的景況。

他說,保守派認為,這將有損於伊黨的「syumul」(整體性),進而沒有資格被視為伊斯蘭運動。

在印度尼西亞,該國的第二大穆斯林非政府組織穆罕馬迪亞(Muhammadiyah)試圖通過被戲稱為的「憲法聖戰」(constitutional jihad)來促使不利於廣大市民的相關聯邦法律的改革。

當地日報Harian Kompas6月8日援引該組織中委會主席莫哈末海達爾(Muhammad Haidar Nasir)的話說,該國存在必須修訂的法律,因它們沒有反映該國開國元勛設置的核心價值觀。

其中,莫哈末海達爾表示,在僅保護少數人利益的水務資產和天然氣的私有化課題上,憲法法院已同意授予該組織針對有關法律的合法性挑戰。

旺賽夫對此表示,穆罕馬迪亞的「憲法聖戰」是一個伊斯蘭組織的成熟作風。

「在政治方面,他們(穆罕馬迪亞)幾乎在所有的主要政黨都有成員。」

旺賽夫表示,他們把伊斯蘭教價值觀帶入了各種的政黨,包括世俗政黨Golkar 與 Demokrat。

因此,該運動可以集中傳播伊斯蘭教理想和向有關政策施壓,而不是在「骯髒」的政治漩渦中越陷越深。

儘管它不是一個政治組織,可卻對政黨帶來了長足的影響。

在馬來西亞,旺賽夫說,只有通過三個主要的以伊斯蘭教為基礎的運動組織即伊黨、大馬穆斯林青年運動(Abim)以及大馬伊斯蘭革新理事會(Ikram)的「融合」才能達成上述類似的議程。

除非是這樣,否則,伊黨仍將被視為一個只能指揮馬來穆斯林,而不無法為全民帶來幸福/祝福的「省級」的伊斯蘭政黨。

這裡最關鍵的詞彙是「全民」,而不僅僅是穆斯林。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29549#sthash.m2r7OQiS.dpuf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3910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