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半島中部及吉玻存在地震風險

(新山10日訊)沙巴蘭瑙地震引起全國關注,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與運輸部副教授依迪托尼占表示,繼沙巴蘭瑙發生5.9級地震後,由於相同區域的斷層推移及地震活動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造成大馬其他區域還存在地震風險,其中沙巴東部的拿篤,砂拉越、半島中部,北馬的玻璃市和吉打,都是地震高風險區。

他說,由於我國有些區域地底層的斷層移動,地殼活躍的推移將會引起地殼岩層斷裂,斷層的推移將造成地震,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沙巴東部拿篤區域40多年前曾發生過地震,因此初步推斷,未來該處地震活動可能將會頻繁發生。

依迪托尼占是於今日在工藝大學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地底岩層的斷裂和移動是有牽連性的,蘭瑙地區雖有餘震,但短期內再發生強烈震動的可能性低微。「在地表地震的影響下,將不排除會引發海底地層移動,進而引發海嘯。」

他說,實際上各種自然災難來臨前,其實會出現一些不尋常的前兆,比如因地震頻繁引發地層擾動,造成上層沉積岩溫度上升,以致溫泉水溫上升、海嘯前海面會開始退潮,及很多動物在地震海嘯前會有不尋常行為等。

他希望,人們可嘗試學習瞭解「大自然的語言」,以防患於未然。

缺乏災難教育

「由於人們疏於防範及缺乏災難教育,對相應的預防措施意識忽略,好比如應教育原住民如果發現森林或山上有任何異常現象,可儘早通知有關單位,以讓登山客及其他人提早做好預防措施,減低災難所帶來的傷害。」

他說,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地震中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大部分的人們感覺不到,因為人們只能感受到芮氏4級以上的地震,但其實只要能察覺到地震前的異常現象,就可提早做出預防的安全措施。

聚集各領域專才 設綜合自然災害中心

馬來西亞工藝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岩土與運輸部副教授依迪托尼占建議,為了有效地應付各類嚴重危急事件及災難事故發生,政府可以設立綜合自然災害中心,聚集相關地震領域的各個專才,以採取有效的舉措應對地震的發生。

此外,他說,這個綜合自然災害中心可以通過記錄災害調查、解析及建議政府預防和改善災害的措施,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人才分布在不同地區,國內也面對了地震高風險區的地震探測器及其他科技器材不足的問題,因此還需在各個方面加強及改善。

儘管如此,依迪托尼占說,我國可以日本及美國的防震措施以及意識為學習榜樣,但由於我國的地震性質未如這些國家的情況般嚴重,因此上述的國家僅可用來參考。

因此,他建議,如果人們欲將地震受害程度降到最低,就需掌握地震的正確防範措施,包括在地震發生時疏散到空曠的地點避免被掉落的重物擊中,如真的無法逃出室外,也必須躲在堅固的桌底下,才可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3893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