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以前首相的身份,以愛國愛黨的姿態接連開始炮轟當今首相,亦是他愛徒的納吉,確實有別於他以往所面臨與涉及的所有巫統內部鬥爭,卻也明顯突出其問題之所在。
老馬當權時期挑戰者不少,但結局不是自願出局、靠邊站,即是被他剷除。1987年,皇族勢力的東姑拉沙里挑戰老馬,與老馬漸行漸遠的慕沙希淡加入B隊挑戰老馬A隊。而當巫統分裂、被判非法,姑里組成46精神黨之時,慕沙選擇退出政壇,退而求其次,永保平安。
姑里生不逢時,有野心但充其次也只是個黨內反對派,46精神黨獲得許多不滿老馬的巫統老勢力的支持,但仍然無法選舉尋求突破。於是1995年只能解散歸隊。老馬選擇了較「聽話」的嘉化峇峇當任副領導人與副首相,直到1993年被強勢的安華挑戰和推翻。老馬與安華在某種程度上僅是達到共識,而非老馬真正屬意安華。1997年金融風暴一夕間降臨,老馬與安華在許多意見上產生分離,最終一拍兩散。
若以現在便能輕易判斷老馬的功績,那麼1998年就不會發生來勢洶洶的馬來人反風「烈火莫熄」了,以致安華被收監後,「烈火莫熄」的衝擊甚至影響了他接下來的聲譽和權威,以至2002年的巫統大會上「含淚」宣布其將「退位讓賢」,於次年正式走下台。不過,馬哈迪退位並非退出政壇、隨意而安,仍舊對其「欽點」的阿都拉政策指指點點,甚至搞到退黨,逼迫阿都拉在2008年大馬反風席捲後退位,讓納吉接班上任。

弔詭的是,納吉的政績比他前任還糟糕,使得大馬反風愈趨強勢,頑固老馬順其自然亦順水推舟出來踩上一腳推波助瀾,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抨擊納吉政府,引發不少爭議,以致許多鄉民因反對國陣或納吉,而追捧對馬哈迪時代的懷舊(nolstagia),選擇性遺忘馬哈迪主義的強權與壓迫。首先必須搞清楚,這不是選擇與否的問題,而是要人們務必要看清老馬的為人。
若如馬哈迪所述,當年選擇支持納吉是回報其父敦拉薩的恩情,是否證明老馬確實是煳塗的?以此類推,一個精明的領袖,或人們所認為的老馬是個當機立斷的強勢領袖,那麼何以會因恩情或主觀等去選擇或支持某位領導人?總歸而言,還不是政客的私心所使?大馬的官僚主義和裙帶關係之所以腐敗連連、失去效應,馬哈迪與其時代多少也應負起必要責任,更何況納吉就是其政權下產物,怎麼罵人「小白臉」,卻不敢承認自己「老煳塗」?
有趣的建議是,國陣政府該如何應付像老馬這樣倚老賣老,卻在背後搞搞震的黨元老?不妨學習新加坡模式,給他一個「資政」來坐坐,反正其時日也無多,巫統也不必選擇陣營而焦頭爛額至分崩離析。說不定老馬這麼一轉,便開始發揮其「扭控家」(spindoctor)的本色,再度肯定和歌頌當今國陣政府來也說不定呢。老馬是個老練的政客,要的只是面子和滿足感,別無其他。
文:陳海德
圖:森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3621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