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哈迪被指責造成今日軟弱的馬來領導

分享自由| 2015-05-18| 檢舉

與世界各地的先進和已開發國家相比,馬來西亞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自1957年獨立以來 以大多數的巫裔及巫裔成為最高領導人執政我國。

前獨立時代,巫裔領導的實力和能力不容質疑,還有華裔和印裔的社群領袖,以東姑阿都拉曼為首的團隊到英國爭取獨立。

東姑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首相。這是因為他精明的政治能力,讓我國從英國的殖民中獲得自由,他也不得不感謝其他馬來領袖的支持。

那個時代的馬來領袖是非常強大,但後東姑時期,緊隨著1969年5月13日的種族衝突之後,馬來領導開始陷入暗淡時期和處於軟弱形態。

馬來領導開始腐化的是敦拉薩時期,超馬來沙文主義者維持了馬來社會的弱勢和構思新經濟政策。

這項 「扶弱政策」從1970年至2000年執行了30年,僅有助於這個國家少數的精英,而不是公平地分配財富。敦拉薩的計劃由他的繼任者胡先翁繼續執行,隨即由馬哈迪掌權。

真正原因使馬來領袖領導能力薄弱首當其衝的原因是馬哈迪上任後所採取的獨裁統治。他的專制領導風格受到指責,直到今天仍被視為是許多國家的弊病根源。

由於保持沉默和不反對他的領導方式,馬哈迪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內安法令,而不是培育有理想的領導者。

馬哈迪所有的心思和專注都放在經濟成長。他的視野狹窄,無法看到超越經濟成長和繁榮以外更為重要的其他問題。

可以佐證的是在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 他與他的四名副手的紛爭顯示了他反對任何不同意他的人,因此扼殺了真正的孕育有領導能力的馬來領袖。

它開始於「兩個M」的時代或慕沙希旦(Musa Hitam)作為馬哈迪的副手和他們在開拓性的領導之後沒多久,慕沙希旦就被取代了。

(嘉化巴巴)

接著是嘉化巴巴(Ghafar Baba)是替代慕沙希旦的人選,那個時代的許多巫統領袖認為,馬哈迪之所以選擇嘉化巴巴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他被視為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相反的,慕沙希旦有他自己的想法以及會表達出來。

雖然嘉化巴巴是溫順和順從馬哈迪,但是若干年後他失寵了, 馬哈迪親自欽點安華成為他的接班人。

即使沒有人驅逐他擔任首相 ,當時馬哈迪感到了威脅。

但他的偏執以及在處理亞洲金融危機時,他不得不推翻或開除安華。

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他的領導方式和治理模式無法讓其他人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領導能力,甚至不可能會是華裔和印裔。

在經歷了一個政治陰謀結束了安華的副首相命運,並委任阿都拉成為首相,是因為阿都拉在擔任他的副手時得到馬哈迪的滿意。

在伯拉擔任首相的任期內,2004年第11屆大選取得亮眼的成績之後,一切看似風平浪靜,直到伯拉開始表現出他的領導想法,也是開始失去控制權力韁繩的時候了。

2008年第12屆大選之後,伯拉被馬哈迪要求下台,巫統領袖被迫目睹在國陣的執政下發生了政治海嘯,因為他們在議會中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

馬哈迪強烈主張納吉取代伯拉,只是見證了他們目前互相批評的窘境,這證明了一點馬哈迪有這種恐懼的想法,只有他和他的管理方式才適合這個國家。

這就是為什麼馬哈迪現在被指責導致這個國家虛弱馬來領導的原因,在東姑和前獨立時代,當時的氛圍提供了堅實的培育領導者。可悲的是,自從馬哈迪上台掌權後就不再發生。

馬來領導不僅因為馬哈迪的治理招致這個國家的軟弱,馬來社會自身開始分裂是因為全球化的衝擊致使我們不會感謝馬哈迪的治理方法。

這個國家的未來看起來如此暗淡,是馬哈迪的蔑視和固執,狹隘的思維只帶來了一些發展和經濟成長的成功,卻留下前途未卜的國運給我們無能為力的馬來領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3542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