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31日訊)UCSI大學教授達祖丁,若以「鑑賞」及「趣味」為由而學習爪夷文,未免局限了「鑑賞語文」的選項與格局,畢竟可供「鑑賞」的語文,肯定不僅是爪夷文。

他今日針對教育部從明年起在小四馬來文的趣味語文教學裡學習爪夷文書法一事受詢時向星洲日報說,若以學習馬來文明為由而「鑑賞」爪夷文。

學習爪夷文有什麼助益?
「就像我所說的,馬來文更古老的字體源自梵文,鑑賞馬來文明是不是也應該鑑賞她的原始字體與文明?若是要提高對馬來文明的認知與醒覺,大可安排學生到博物院,或安排短期工作坊,或邀請學者到學校示範,例如讓學生有機會手繪峇迪布般,讓學習變得有趣味。

「我要問的是,學習爪夷文,對未來有什麼助益?」
達祖丁也強調,在全球化時代,若當局者只是強調單一文化,卻忽略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則將因此錯過很多美麗的事物,包括本土少數民族與原住民的文字與文化,都是彰顯大馬多元文化特色的元素,同樣應該受到重視與宣揚。
其實早在爪夷文之前,馬來群島(Nusantara)已出現興都教文化,當時在Champa王朝所做用的Palava文,源自興都教的梵文,歷史可追溯至室利佛逝時代(Srivijaya,後稱三佛齊),爪夷文是在Palava文之後才出現的文體。
「若是要學習馬來文明,那麼爪夷文的原始字體是來自Palava文,而Palava文更是源自梵文,為何只限學習Seni Khat,而不是學習馬來文明更早的文體?」

他以自己在學習建築工程時,在「藝術歷史課」上因個人興趣而接觸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為例說,學習文體不應強制進行,相反的,若有人為了興趣而去學習新文體,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培養「鑑賞」未必需納正課
達祖丁強調,他並不是反對教育部落實鑑賞爪夷文課程,但他認為,若以「鑑賞」角度作為出發點,則可以用其他方式,如邀請學者到學校示範,或者安排學生到博物院等地參觀,未必需要納入正課。

他認為,從爪夷文改變成羅馬字母,是一個「文明進步」階段。
「我看不到爪夷文在未來是否會再度興盛,畢竟在國際化的世界,一些古老及不通用的字體,是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鑑賞其歷史與文化之美。
學習爪夷文有什麼助益?
「就像我所說的,馬來文更古老的字體源自梵文,鑑賞馬來文明是不是也應該鑑賞她的原始字體與文明?
若是要提高對馬來文明的認知與醒覺,大可安排學生到博物院,或安排短期工作坊,或邀請學者到學校示範,例如讓學生有機會手繪峇迪布般,讓學習變得有趣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211500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