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蟑螂挑戰」始作俑者是一名緬甸少年亞歷斯(中),其貼文和做法已引起網絡上的熱議。
(檳城11日訊)蟑螂是不少人的天敵,很多人對它敬而遠之,但網際網路近期掀起了「蟑螂挑戰」怪風,不少人把「小強」放在臉上自拍,有者口含蟑螂,有者任由多隻蟑螂往臉上爬,這奇葩又無聊的作法,竟引來不少網民跟風響應。
這無厘頭的蟑螂挑戰,始作俑者是一名緬甸少年亞歷斯(Alex Aung),早前在社交媒體上放著一張與爬在右眼下的大蟑螂合照,並挑戰網友:「你能這樣做嗎?」這看似無聊的做法,竟然讓其貼文超過1萬次瘋傳,其中也引起不少網民的響應。許多網友有樣學樣,紛紛放上與蟑螂的合照,其中一位少女任由8隻蟑螂在其臉上爬,還比起倒V勝利手勢,非常大膽。
「蟑螂挑戰」成為一股新熱潮,引來不少網友跟風紛紛上傳與蟑螂合照,有者還把蟑螂含在口中,有一名少男把蟑螂放在臉上自拍,引起網上一片驚呼。不少網民表示反感,認為接受這挑戰的人非常無聊及愚蠢。雖然貼文引起廣泛的熱評,但也惹來不少網民抨擊,質問少年是不是瘋了。
有網友在留言中調侃: 「難怪復仇者聯盟電影里的滅霸(Thanos)要消滅地球一半人口。」也有網友說:「這地球人越來越奇怪和有病!」亞歷斯前天又上傳捉一隻大老鼠的合照,再次挑戰網友,而這股「蟑螂挑戰」目前已延燒至印尼、緬甸等國家,大馬至今還未出現這股熱潮。
溫馨苑非盈利教育培訓機構首席執行員陳惠玉說,青少年會跟隨網絡挑戰,是因為要從中尋找認同感,所以不惜去冒險證明自己。她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指出,會接受挑戰的青少年,是因為想要迫切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同,並從中取得自我滿足感。
她說,青少年比起成年人,較缺乏心智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身邊的朋友和網際網路的信息而影響。因此,陳惠玉呼籲家長應更關注孩子的行為、了解網絡的發展去向,並預防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她說,家長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讚賞。「當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可減少向外索取認同感。家長也勿只在物質上滿足孩子需求,應更關注孩子的心靈發展。」她也建議青少年可以參與一些培訓營,或在學業、課外活動上努力,從中培養自己的價值和內在的肯定,並擁有正確的思維和辨別能力。
生蟑螂置臉口 恐感染病菌
近年網絡的發達,引起了一連串的網際網路效應,不少網絡挑戰危害極高,例如在較早前掀起的「Tide Pod Challenge」,玩法是吃掉洗衣液膠囊!
不少網友跟隨這股挑戰,罔顧洗衣液膠囊含有毒物質,吃下可導致腹瀉、嘔吐甚至死亡的危險。面對這一波「蟑螂挑戰」,專家表示,蟑螂對人體的危害僅次於蒼蠅,它不只令人討厭,還會傳播疾病,其中會造成人過敏反應,如皮炎、過敏性哮喘等。
專家指蟑螂全身帶有細菌,被蟑螂污染的食物會使人得到嚴重腸胃炎或事物中毒。
因此,把生蟑螂放在臉上或含在口中的做法,隨時會被其病菌感染,造成對身體的傷害。
評估風險 勿盲目跟風
網絡挑戰層次不窮,參與網絡挑戰者不外乎因為好玩和想引人注意,但社交媒體挑戰存在多種風險。其中在2013年俄羅斯曾興起慫恿自殺的「藍鯨遊戲」,今年亦新興「Momo Challenge」,在通訊媒體上指示青少年按照信息做出自殘等行為。
不少專家已呼籲網民在挑戰前,應認清風險,勿盲目挑戰。
家長也有必要了解網絡文化,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及教育,以避免孩子因朋友的拉攏或想博人眼球,而不顧安全跟風。但也有大部分社交媒體的挑戰並無傷大雅,如早前冰桶挑戰為漸凍症籌款,具有正面公益效果。
因此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勿因貪新鮮或想引人注意而盲目跟風,參與者應該評估其風險及發起的動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