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

林瑞源.希盟走入死胡同
風起波生
希盟執政1年,根據默迪卡民調中心的最新民調,僅有39%的受訪者滿意希盟政府的表現,首相敦馬哈迪的支持率,從去年8月的71%下降至46%。這對希盟要在山打根補選止住三連敗,不是好消息。
希盟的支持率大跌有多項原因,包括缺乏大方向及新政策、治理混亂頻頻U轉、無法兌現大選承諾、經濟疲弱、生活費高企、沒有解決民生問題、不堅持改革議程、一些部長眼高手低。如此多問題,引發情緒、質疑及怨言,人民自然對希盟不會再有好感。
缺乏治理和執行力是敗筆,但希盟在政治上的進退失據才是最大的致命傷,一方面顧忌巫統與伊斯蘭黨的合作,只想爭取馬來票,另一方面又失去非馬來人的信任,兩頭不到岸,大學預科班學額保留土著90%及非土著10%固打制是最好的例子。
面對大量馬來人的離棄,希盟領袖開始恐慌,連開明的公正黨主席安華也「語無倫次」。針對默迪卡最新民調,他說,希盟屈服於城市精英和公民社會的壓力,並與鄉區人民的需求脫節,「這些精英份子似乎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我沒有聽到他們談論貧窮、不平等的問題。」
到底安華所指的城市精英是誰,是專業人士、知識分子,還是高官或高收入者?他們的選票不多,為何希盟會屈從他們的壓力?
在509大選前,希盟是以比較開明及民主的形象,來爭取城市選民、年輕人及公民組織的支持,以取代貪污及不民主的國陣政府,所以維護人權、司法獨立、廢除惡法等改革計劃是作為替代陣線的希盟主動提出,不是受到要挾。最終希盟獲得城市及公民社會的支持,才贏得政權,現在不能因為鄉區馬來人轉向巫伊,而歸咎他們。
城市選民和公民社會追求國家改革,包括自由平等、績效制,是希望國家更加進步,希盟不能為了繼續執政而忘了初衷。
希盟在509大選是依靠城市選票而執政,為何現在卻說不應屈從壓力?原因是去年大選巫統接受錯誤信息,傻傻的促成與伊黨及希盟的三角戰而輸掉政權,現在巫伊合作至少掌控60%馬來票,威脅了希盟政權,因此希盟不再把基本盤放在第一位,更加關注馬來人的問題和感受。
在巫伊喊出穆斯林大團結口號後,希盟變得怯弱,不敢改革,不只不敢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撤簽《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還保留種族政策。
為了防止在野黨挑起情緒,希盟不敢碰大學預科班固打制。為了皆大歡喜,把學額從2萬5000個增至4萬個,卻擠壓大馬高級學校文憑(STPM)學生進入政府大學的機會;土著的預科班學額從2萬2500個
增至3萬6000個,增加土著生進入大學的機率,也達到了討好鄉區選民的目的。
但這樣做能夠挽回馬來人對希盟的支持嗎?看來還是不行,因為鄉區選民已經被洗腦,希盟政府難以除去被行動黨控制的標籤。
很多希盟領袖也相信只要振興經濟、解決生活費問題,馬來選民就會支持希盟。這種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鄉區居民非常關注種族和宗教課題,反對黨操弄這些議題,無需提出政策綱領,馬上引起共鳴,所以經濟不是方案。
當希盟退縮的更多,巫伊會更理直氣壯,鄉區民眾也會覺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希盟要退到什麼時候?退讓意味著不會改革,沒有改革國家將永遠不會改變。
退讓也無法糾正根深蒂固的種族思維,希盟必須釜底抽薪,而不是加劇種族氛圍。馬來選民有多個不同背景的類型,希盟應採取不同策略,爭取年輕及受教育群體,制止更多人加入反希盟陣營。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政治須有擔當,什麼都不敢做及迴避,希盟就只有等待收拾包袱。
作者 : 林瑞源
文章來源 : 星洲日報 2019-04-30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20553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