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第1次任相卸任,或是加入反對黨陣營,再到以93歲之齡第2度就任大馬首相,馬哈迪對馬來人的態度都保持一貫立場,即加以批判巫裔同胞的價值觀問題。

他說,馬來人若要成功,靠的是雙方面的配合與努力,政府已採取許多積極的政策扶持馬來人,如果馬來人不改變思維模式,有新的價值觀,那麼他們不會取得成功。「我們必須知道單靠這些積極(扶助)政策,沒有馬來人(的努力)是不會成功的,他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性格。」配合即將來臨的土著團結黨大會,黨總裁馬哈迪接受媒體聯合訪問,當他被詢及扶持馬來人的政策是否有必要繼續時,他做出上述回應。「我們(馬來人)需要改變價值觀,因為現有的讓他們無法取得成功。沒有努力就不會成功。」

這名93歲的首相,將於今晚在布城國際會議中心發表土團黨代表大會政策演詞。馬來西亞所落實的《新經濟政策》是在1969年513事件後開始落實,馬哈迪在1990年推出《新國家發展政策》取代上述政策。《新經濟政策》是用來改變馬來人和其他種族間的社會和經濟鴻溝。馬哈迪在11月底再度公開批評馬來西亞人懶惰,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超越,因本地人懶惰,等人家救援。他認為這「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必須說出口的,雖然有學者批評他這種刻板印象不相干以及會造成傷害。「我不喜歡這樣說自己,但我必須告訴他們(馬來人)的錯誤。」

馬哈迪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從教育著手,教導他們更好的價值觀。「我們必須在幼兒園就開始教導,因父母沒有時間教導孩子,我們(政府)會進入學校教導,學生應秉持什麼樣的價值觀。」「對馬來人而言,最好的價值就是伊斯蘭價值觀,當中建議了許多好的東西,問題是他們(馬來人)沒有去跟隨。」1.你要如何改變馬來人的巫統思維模式?馬哈迪:我們必須改變馬來人的價值觀,現有的無法取得成功。沒有親手去做就不會成功。我遇到一個店主,他想要聘請來自印度的勞工,我問他為和不請馬來人? 他說請過了馬來人,但在3、4天內就離職。同樣的我也問過一個承包商,你的員工來自己哪裡,他說印尼。我再次問為何不聘請馬來人,他說聘請過,可是沒有人留下,他們認為工作環境很熱。今天我們有數百萬的外籍勞工,因為國內的人不要工作,我說馬來人懶惰,他們就生氣,可是我說的是事實。若我們不要工作,有人就會來替代,最終他們會變富有,當他們擁有這個國家的時候,我們不能生氣他們。華人和印度人來這裡因為不想在礦山或橡膠園工作。我們(馬來人)只想要種稻米,因為只需要工作幾個月。

2.需要改變的是什麼?馬哈迪:最重要的是人和他們的價值觀,後者一旦錯了,他們就不會成功。本地馬來人和印尼人是同樣的人,可是文化就有差別。一些我認識的承包商告訴我,他們傾向於聘請印尼勞工,理由是他們勤於工作。我們引入雙季稻米,伊斯蘭黨說「你的沙龍永遠不會幹」。當你的口袋沒錢了,那還重要嗎? 他們的價值觀是錯的!我們必須在幼兒園就開始教導,因父母沒有時間教導孩子,我們(政府)會進入學校教導,學生應秉持什麼樣的價值觀。對馬來人而言,最好的價值就是伊斯蘭價值觀,當中建議了許多好的東西,問題是他們(馬來人)沒有去跟隨。3.積極的行動有改變他們的思維嗎?馬哈迪:積極的行動意味著我們給馬來人機會。我們制定許多政策支持他們,全部都失敗,因為個人的性格沒有改變。如果我給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各100萬令吉,誰會成功?馬來人回去買第一部車,可能是蘭博基尼汽車,華人則會開始做生意,印度人會用這筆錢看如何幫助孩子變成醫生。這是很糟糕的例子,但就是事實。我不喜歡這樣說自己,但我必須告訴他們是錯的。

在馬哈迪看來,如果土團黨不去迎合需要幫助的馬來人,那麼該黨就不會獲得馬來人支持。(檔案照:透視大馬) 4.這麼說來,保持積極的行動是你給這個問題的答案?馬哈迪:積極行動是支持,改變性格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發現到單靠行動是不會讓馬來人成功的,必須改變性格。5.教育政策能做到這點?馬哈迪:我和制定教育政策的人交談過,國民學校變成宗教學校,華人和印度人不要進去就讀,一天4節科在教伊斯蘭教。你只是要馬來人懂得伊斯蘭教,其它的都不需要?我們要改變課程,讓他們除了了解宗教之外,還學習數學、科學、地理和歷史。數學和科學會是用英文。6.馬來人什麼時候可以達到自足?馬哈迪:我希望不會太長的時間,我研究過人的行為,讓一個人成功和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在華人和馬來人之間,前者是勤勞,不斷變化和具有知識,華人在沒有任何幫助下都會成功。你看看他們的國家(中國)。馬來人離開城市到偏遠地方生活,如今不再有Kerinchi, Abdullah Hukum 或Sg Penchala馬來甘榜,因為馬來人貧窮和害怕。因為價錢好,他們賣掉土地回到鄉區居住,當自己的地方發展了,又再次變賣和隱居,至今他們還在森林邊緣。他們怕自己回到森林,所以要有人去保護他們,同時認為只有馬來人可以幫助馬來人。所以他們要這個政黨(土團黨),若我們不去迎合他們,就不會獲得馬來人支持,我們會一直輸。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