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伊聯手再下一城,士毛月補選帶出了什麼訊息?

愛分享| 2019-03-03| 檢舉
巫伊聯手再下一城,士毛月補選帶出了什麼訊息?

打從一開始,國陣的策略很簡單。

除了保住原有的票源,並且將伊黨支持者的選票囊括其中,同時也需要有「低投票率」的因素為助力。

這一次補選,國陣在24個投票站的其中18個投票站告捷,而其實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國陣只攻下11個投票站。

例如,在甘丹柏邁(Kantan Permai),國陣在獲得伊黨的1026票(509大選得票)後,這次的選票從1052張增加至2106張,翻了一倍;至於希盟,他們則無法保住全國大選期間獲得的2654張票,希盟這次補選在這裡只獲得1622票,所獲得的選票銳減1000張。

在高麗湖鎮(Bandar Tasik Kesuma)的情況也相似,國陣在得到伊黨的614張選票後,得票1737張。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國陣在這裡只得1102票。

無獨有偶,武吉馬哥打(Bukit Mahkota)、峇玲瓏(Beranang)及士毛月西部(Semenyih Barat)的投票站,國陣和伊黨在第14屆全國大選所獲得的選票總和,幾乎和這次補選的票數一樣。

在這幾個投票站當中,希盟在士毛月西部的表現最為差強人意,因為不只是伊黨的支持票轉移到國陣,就連希盟原本在509大選中所獲得的選票,也一併遭到國陣掃走。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希盟在這個投票站獲得2386票,但希盟在補選中的得票減半,只有1102票。反觀國陣的得票,則從原本的892票,增加至1671票,而當中只有331票是來自伊黨。

其實,早在不久前,獨立民調機構巧思中心(Ilham Centre)便曾經預測84%的伊黨支持者,會在補選中轉向支持國陣。

巫伊聯手再下一城,士毛月補選帶出了什麼訊息?

士毛月過去一直都是巫統堡壘區,但是希盟成功在509大選中攻下這個位於城市邊緣的選區。士毛月補選,也是希盟在這麼多場補選中,首次守土不成功。

馬來亞大學的阿旺阿茲曼教授認為,巫統及伊黨的合作,此次發揮得淋漓盡致。

「儘管希盟在補選前揭露伊黨接受了巫統9000萬令吉,但是伊黨的黨員仍投選國陣。」

他說,9000萬令吉獻金的指控不僅沒有動搖伊黨的支持票,反而激怒他們,並且將這些伊黨支持者推向巫統。

他補充,公務員體系「臃腫」的言論、《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處理雪州梳邦再也百年興都廟騷亂的手法、對鄉區馬來人的撥款等課題,都是促使馬來選民支持反對黨的因素。

「這也是對希盟政府的一記警鐘,提醒他們必須實現競選承諾。希盟在去年5月9日的勝利,教會了選民他們手中的選票,有著多大的力量;因此,政府必須從中吸取教訓。」

這是國陣的勝利,或是希盟的失敗?

在達魯益山研究所(IDE)的政治分析員卡馬魯巴林看來,希盟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國陣和伊黨的得票與第14屆大選的得票大同小異,兩黨支持率並沒有大幅度增加。

他說,這樣的結論是重要的,因為國陣和伊黨在兩周的競選期,不斷地重複指馬來人對於他們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的選擇感到後悔,並聲稱這些選民會轉投國陣。

「我並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國陣勝選,是因為他們重新獲得100%的原有支持者的支持,以及伊黨支持者的選票。至於希盟,他們只獲得4分之3支持者的選票。」

「希盟無法重新獲得那些曾支持他們的馬來選民的支持。這因素決定了希盟的命運。」

巫伊聯手再下一城,士毛月補選帶出了什麼訊息?

非巫裔選民投票率低

希盟所贏得的6個投票站當中,3個投票站是以華裔選民為主,而這些投票站的低投票率是不爭的事實。

打侖(Tarun)投票站99%是非馬來選民,但是這裡的多數票只有34張,而士毛月新村(89%)及士毛月鎮(57%)的票數差別很大,希盟在這兩個投票站分別少了450及290張票。

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曾出現在雪州另外3場補選(雙溪甘迪斯、斯里斯迪亞及無拉港),華裔選民的投票率普遍較低。

其實,早在補選前,達魯益山研究所另外一名分析員凱魯阿里芬已警告華裔會因為全國大選後對補選缺乏興致,而出現投票率低的問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伊黨和巫統首次在半城鄉的地區合作,並取得不俗的成績,而這樣的情況預料會在晏斗州議席補選中延續下去。

來源:透視大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20233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