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急切訪問中國背後 馬來西亞將「棄日親華」?

愛分享| 2019-02-25| 檢舉
馬哈迪急切訪問中國背後 馬來西亞將「棄日親華」?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日前在其政黨(土著團結黨)的記者會上,突然宣布,他將在今年4月再度訪問中國,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消息一出,各界高度關注,而令人最意外的一點,是他提早太多時間宣布行程,這不符合去年5月9日馬來西亞第一次政黨輪替以來,馬哈迪政府在對華關係上所表現的高傲和高冷姿態。這麼早宣布,不免顯得急切。

毫無疑問,馬哈迪訪華,中方會表示熱烈歡迎。今年5月31日是中馬建交45周年紀念日,中方也期待馬來西亞領導人能在友好的氛圍中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不過,若回顧第一次政黨輪替以來,中馬兩國關係出現的微妙變化,尤其是馬哈迪政府所面臨的內政困局並由此延伸的外交動機,中方對未來合作,應該會謹慎處之。

2018年5月,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創造了多項紀錄,其意義深遠超過對這個國家本身。這次大選見證了馬來西亞建國61年來首次「變天」政黨輪替,馬哈迪以92歲高齡再次執政。馬來西亞民眾對「變天」後的新政府寄託厚望,許多人放棄在它國的優越工作和生活環境,競相回國,要為「新馬來西亞」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希望政府即將迎來執政滿周年。但人們發現,馬哈迪團隊既無法真正兌現競選的大部分宣言,也讓人難以看到「新馬來西亞」的美好未來。

新政府目前的內政困局主要有:

第一,新政府內閣成員許多曾長期處於在野黨角色,缺乏執政經歷,不少人尚未轉換角色,仍在用在野黨的思維看待工作;

第二,新政府由四個政黨聯合組成,目前看,它們的和諧關係已出現問題,直接影響了執政效率,馬哈迪所在的土團黨為壯大實力不顧一切接受在野黨(巫統)議員加入而引起多方,特別是盟友強烈反應,乃至有傳聞3月國會期間,盟友可能對其發起不信任動議,國會議席最多的執政黨(公正黨)內部派系矛盾公開化,令人擔憂公正黨黨魁安華一旦在兩年左右接過馬哈迪的首相大權之際,就是這個東南亞國家政局陷入新一輪動盪之時;

第三,不少內閣部長和州長失信於民,引發社會譁然,比如現任外交部副部長和柔佛州州長學歷造假;

第四,處理族群、宗教與政治的三者關係沒有新思路,也無魄力和定力,雖然新政府成立還不到一年,但從馬哈迪到大多數部長,「馬來人的感受」、「土著的利益」經常成為相關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過度重視於「分好蛋糕」而非「做大蛋糕」,這些方面又似乎回到了前朝政府;

第五,總體上看,新政府的經濟、政治、社會、外交發展思路不明晰,從政府公務員到一般企業和普羅民眾,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主要還是依慣例、老路子來進行,而外界也無法高效對接新政府的舉措,觀望多於行動。

馬哈迪急切訪問中國背後 馬來西亞將「棄日親華」?

「變天」以來,筆者多次前往馬來西亞,發現當地朋友從先前對新馬來西亞未來的熱烈憧憬,逐漸回歸到冷靜理性。與上屆政府相比,新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到底成績如何,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主要在野黨巫統儘管樹倒猢猻散,前總理納吉布儘管受到多項貪污指控,卻依然受到眾多馬來人的支持,尤其在野黨聯盟—國陣剛贏得的金馬侖補選中,納吉布為當地候選人打氣時,數落新政府經濟工作乏善可陳,無法保障原著民和馬來人的利益,而接下來即將進行的士毛月補選,據說新政府也倍感壓力。而不久前,當地兩家知名智庫:靈感中心與檳城研究院採訪近3000名民眾後,有58.3%受訪者認為,政府並未認真解決生活費高漲的問題;近六成的受訪者不滿意政府在大選後的表現。

馬哈迪急切訪問中國背後 馬來西亞將「棄日親華」?

簡單回顧馬來西亞內政後,不難發現,馬哈迪希望與外界加強合作,是要贏回新團隊的民意支持度,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對馬來西亞意義重大。馬哈迪在宣布4月份二度訪華時談到,「中國如今已經不同了……當我們跟他們建交時,它是個很貧窮的國家,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非常落後。但如今,中國已取得巨大的進步」;「近來馬中關係因中國迅速崛起而出現一些變化,但中國依舊是馬來西亞最大和最有價值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馬來西亞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

去年8月中旬,92歲的馬哈迪在首次訪問北京前一周訪問東京,而之前他於6月13日剛到訪過日本。當年11月,馬哈迪又再度訪問日本。所以,有人猜測,馬哈迪4月訪華前,是否還會先訪問東京,才轉道北京,又或離開後,馬上赴東京。

2月12日,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宣布,馬來西亞在日本募集了為期10年的2000億日元武士債券,將在3月發行,並稱這項債券獲得日本政府擔保,馬來西亞只需繳付每年低於0.64%的利率。而19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對媒體說,中國銀行建議為馬來西亞政府發行「熊貓債券」。

馬哈迪急切訪問中國背後 馬來西亞將「棄日親華」?

出訪行程怎麼安排雖大有講頭,但這畢竟是當事方自己的事。在對外關係中,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馬來西亞在與外界的合作中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無可厚非。對中方而言,謹慎行事,或許會使雙邊合作走的更長遠。

亞太日報、亞時中文網評論員 鍾大榮

作者簡介:鍾大榮/華僑大學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主任,亞太智庫研究員, 閩僑智庫特約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20201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