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公會今日發表文告指出,這宗悲劇的發生,也印證了該公會一直以來的擔憂,即政府徵收過高的酒稅,又沒有嚴厲執法打擊走私酒和假酒,加劇黑市的非法走私和進口假冒酒類產品的需求。
該公會懷疑涉及上述案件的產品是假酒,且很有可能冒充原裝產品走私到我國。這些假酒不是在國內生產,也不是由本地合法的裝酒廠商裝瓶。
「當局很難找出黑市的經營者,但有一些官員很快的把矛頭指向本地的合法裝酒廠商,廠商淪為代罪羔羊。」
文告說,該公會在過去就一直提出警告,包括在2016年10月就曾強烈反對財政部調漲烈酒國產稅至150%至560%,當時也提出了同樣的擔憂。
「隨著政府自2016年增稅,非法走私和進口假冒酒類產品的情況更加嚴重。在馬來西亞,可負擔的烈酒需求量高,任何增稅動作都會助長這類活動,因為這只會讓酒類貿易變得更有利可圖。」
該公會說,非法業者不需要支付任何形式的稅務,因此可以賺取約200%至300%的利潤。在廉價酒精產品有高需求、執法不力和高稅率的情況下,我國已迅速成為走私和非法活動的溫床。
「不幸的是,飲用假酒或私酒導致酒精中毒案件在印尼和泰國也並不罕見,因為低收入群體對廉價酒精產品的需求很高。」
******************
馬來西亞裝酒廠公會說,為了成為昂貴進口酒精的安全及合法的代替品,本地裝酒廠商都有目的性的保持纖瘦產品的利潤,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對經濟實惠的酒精產品的需求,但也因此經常被誤以為是「便宜的復合烈酒」。
該公會說,該會一直積極教育出口商和消費者購買原裝產品,同時不斷改進包裝,以避免讓假冒產品混水摸魚。
該公會也會繼續與相關的政府保持合作以推動更好的執法工作,並且願意提供任何方式的協助,但該公會也強烈警告,消費者應避免向零售店和或無牌業者,購買價格低於市價或是自稱為「免稅」的酒類產品。
文告說,馬來西亞裝酒廠公會由約30家合法的裝酒廠和生產商組成,其中大部分在國家獨立前,就參與生產傳統酒精產品,例如米酒、椰花酒(Tuak)和糯米酒(tapai)和藥用三蒸酒(samsu)等,以及混合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利口酒和葡萄酒等國際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95367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