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馬訪華與日本牌


評論: 藍中華
敦馬哈迪結束訪問中國後,各界對其訪中的成果做出各種評論,但忽略了馬哈迪在訪問中國前一直打出的日本牌。
眾所周知馬哈迪是大馬頭號日本粉絲,他對所有大國中都沒有特殊的感情,唯獨對日本讚賞有加。儘管日本早已不是他第一次任相時的日本,現在面對著經濟滯漲和科技技術已被韓國和中國迎頭趕上的各種困境,但馬哈迪依然認為日本是大馬值得優先學習和模範的大國。
馬哈迪知道在第二次任相前,曾對中資在馬項目發出諸多抨擊和認為所簽訂合約存有許多不合理之處,若要與北京再次談判合同,那他必須打出一些牌來施壓中國,使其讓步。馬哈迪所打的是日本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沛公是中國。
兩次訪問日本
馬哈迪的如意算盤似乎是使用日本取代中國在大馬的投資、技術和基建提供者的角色。所以,馬哈迪在訪問中國前,連續訪問日本兩次。今年6月中第一次訪日,馬哈迪除了宣布重新推動「向東學習」政策,有數項政策很顯然是與中資在大馬項目對著干。
首先,馬哈迪向日本尋求獲得低息貸款來繳付外債,國際媒體立即解讀成那是使用日本的錢來還中國貸款,讓中國被國際媒體當成是壞人。
第二,馬哈迪要求日本協助大馬發展第三國產車,拒絕承認吉利與寶騰聯營的汽車是國產車,擺明就是要放棄吉利與寶騰的聯營,儘管寶騰仍擁有50.1%股權。
第三,馬哈迪要求日本教導大馬如何提升鐵路效率,使火車運貨更有效率和降低成本。殊不知,中國在鐵路建設的成就早已不在日本之下,但馬哈迪偏偏只向日本求救,而忽略了中國。
第四,馬哈迪在訪日時數次重提東亞經濟核心組織倡議,君不知該倡議本來就是要日本來當東亞盟主,這讓中國會怎麼想?
第五,馬哈迪在日本連說數次要以集體力量與中國交往,認為中國只會與一個集體的東協談判和妥協,殊不知中國最青睞的是雙邊談判和忌諱集體談判。
第六,馬哈迪在日本公開要求技術和科技的幫助,而訪問中國的代表團主要是負責原產業和農業的部長,且馬中兩國所簽署的備忘錄儘是與農業有關。此再次給人的印象是原來日本依然是科技強國,所以值得大馬去取經,而中國只有農業值得我們學習,中國的科技依然落後於日本。
在訪問中國前,馬哈迪先委託敦達因訪問北京探路,之後中國外長王毅回訪大馬,原本這已為馬哈迪的訪中之行營造了良好勢頭。但是,馬哈迪硬是要在訪中前,再一次旋風式訪問日本,其要借東洋風來壓中國風的意圖太過明顯了。
馬哈迪狂打日本牌的行為,早已被北京看在眼裡。馬哈迪認為自己打得有牌路,但似乎無法奏效。
馬哈迪親自去北京討論其最耿耿於懷的東海岸鐵路和兩個輸油管計劃,最終都無功而返,打的日本牌都踢到鐵板。北京不願意妥協,並接受馬哈迪要取消/擱置那些項目的建議。
處理外交碰壁
馬哈迪在離開中國前,故意在中國國土上宣布取消東海岸鐵路和兩個輸油管計劃,顯示出這是馬哈迪失望和失落的反應。馬哈迪在返回國門之後,立即再找中資項目出氣,馬哈迪指出他要拆除被譽為「萬里長城」的「馬來西亞中國關丹工業園」外牆。要拆遷外牆之事,馬哈迪偏偏要在訪中回國之後才來做出該宣布,就說明了一些事情。
儘管馬哈迪是非常老練的一號領導人,但其處理與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則很不老練,甚至是處處碰壁,這不僅限於中國。馬哈迪的施政記錄顯示了這一點。
歷史上,馬哈迪在第一次任相時沒有搞好大馬與大國,甚至與鄰國的關係。2003年10月,馬哈迪在下台前出席在吉隆坡舉辦的伊斯蘭合作組織會議,他在會上大肆抨擊美國維護猶太復國主義的行為和發出尖銳的反西方言論,後果是引來美國參議院立即通過議案撤除華盛頓對馬來西亞的軍事援助。
除了搞僵馬美關係之外,馬哈迪也曾與澳洲和英國鬧得不可開交。特別是英國,馬哈迪還曾發動二次「制裁」英國的行動,所謂的「制裁」即最後購買英國貨政策。針對澳洲,馬哈迪與澳洲前總理基廷和霍華德曾發生幾次口水仗,也曾一度導致馬澳關係鬧僵。
次次刺痛中國
最為嚴重的,是馬哈迪在2003年發表的元旦賀詞不是發表國泰民安的話,而是暗示新加坡正在使用「前沿防禦」戰略對付大馬,而吉隆坡則準備給該鄰國迎頭一擊(Bloody nose),頓使馬新兩國突然陷入爆發戰爭的風險。馬哈迪說出這些話的背景,是大馬與新加坡當時針對水供、填海、香蕉嶼(Pisang)燈塔和其他事件發生激烈的爭辯。所以,在馬哈迪說準備給鄰國迎頭一擊後,馬新關係當然更加惡劣。
雖然馬哈迪與日本關係非常好,但東京對這個大馬首相的有些言論也是吃不消。馬哈迪在90年代曾提出東亞經濟核心組織(EAEC),並屬意日本來領導該組織,使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團結一致應對西方陣營。日本對該想法暗地裡是喜歡,但在美國大力反對之下,只能拒絕馬哈迪的好意。
總結而言,馬哈迪本次訪華算不上完全失敗,中國方面依然給予大馬應有的外交禮遇和簽署該簽署的備忘錄,馬哈迪只是拿不到自己最耿耿於懷的東西。
不過,馬哈迪向中國打日本牌的行為,似乎是完全出錯了牌路,處處針對中國,次次刺痛中國。中國拒絕馬哈迪欲重新談判東鐵和輸油管合約要求,以及不公開抨擊馬哈迪已經算是給臉了。基於馬哈迪過往處理大國關係的記錄不佳,以及這次訪華效果不好,這都值得大馬外交部向馬哈迪提醒一下,必須收斂以往的作風,不要再以90年代眼光來看21世紀的格局。
留言評論: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