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報復,怎麼不擔心敦馬會報復?

愛分享| 2018-08-25| 檢舉

敦馬訪華,在外交辭令包裝下看不出底細,但在離境前正式宣布取消東鐵和油氣管計劃,成了此行成敗指標。此行顯然沒有達到敦馬的目的,比較具體的宣布還是在科技與農業的合作,但這些都是繼承前朝的東西,其他領域則是泛泛的MOU。

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報復,怎麼不擔心敦馬會報復?

東省一點,西省一點,省出來的都不知道夠不夠拿來賠償,想想都幾可惜。

敦馬訪華,在外交辭令包裝下看不出底細,但在離境前正式宣布取消東鐵和油氣管計劃,成了此行成敗指標。

此行顯然沒有達到敦馬的目的,比較具體的宣布還是在科技與農業的合作,但這些都是繼承前朝的東西,其他領域則是泛泛的MOU。

東鐵和油氣管計劃違約的結果當然是賠償,而且賠很大,有人形容為災難性。

以敦馬的性格,這樣的結果是不能接受的,相信不會就此罷休,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報復,就怎麼不擔心敦馬會報復?

敦馬治下的馬來西亞也是個戰鬥民族,世界不會忘記當年「最後才買英國貨」的政策。

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報復,怎麼不擔心敦馬會報復?

當年英國因為處理牙直利和留英學生學費大幅提高的事件惹怒敦馬,於是展開一場弱對強的外交戰,當時馬英經濟關係密切,這項政策令英國吃盡苦頭,最後迫使強悍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妥協,事件解決,老馬勝完。

誰說小國沒有牌打?敢打就有牌。1981年大馬還很貧弱,今非昔比,只差兩年就是先進國了。

弱國敢向強國叫板並且取得成果,令馬哈迪英名遠播,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儼然是個領軍人物,這個戰鬥民族,不可小覷,不可「馬英馬英」。

後續如何,屏息以待。

延伸閱讀:

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報復,怎麼不擔心敦馬會報復?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前天在結束訪問中國的記者會上,宣布取消中資企業承建的東海岸鐵路及兩項天然氣管道計畫引起議論,政治觀察員認為,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反應,馬來西亞人應該感到擔憂。

《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鄭丁賢撰文指出,馬哈迪和李克強雙邊會談之後的記者會,李克強說:「我不是向您(馬哈迪)提問,如果您認為我剛才講的,共同維護自由貿易的觀點是一致的,那麼,我們(記者會)就到此結束。」

他說,這番談話看似尋常,但在目前美中貿易戰的背景下,卻是中國要傳達給世界的特別資訊,也要馬哈迪公開認同這項政策。

不過馬哈迪說:「我同意自由貿易,但是,也要有公平貿易,馬來西亞需要公平貿易,我們不想看到新式的殖民主義,因為窮國無力和富國競爭,這也是世界所需要的。」

馬哈迪的回復,結束了記者會。然後,馬李兩人做了一個遠距離的握手,李克強掉頭就走。

鄭丁賢說,馬哈迪的中國行,不全然是表面上的「成果豐碩」,背後也有兩國政府的試探和較勁。

網路媒體當今大馬刊登一則讀者來函,質疑馬哈迪再次任相後的首個訪華行程是一場外交災難?這名自稱為「關心馬中關係的觀察者」說,李克強什麼都沒說,(記者會)突然結束,他強顏歡笑與馬哈迪握手,皺著眉走下臺,一句謝謝也沒有。

之後,馬哈迪與習近平會面,很多人會發現到沒有記者會,無論是馬哈迪、習近平或是兩人聯合的。事實上,習近平在會面後也沒有發表聲明。「馬習會」後,只有馬中外交部長的聯合聲明,但沒有詳細說明這次的會談內容,只有外交詞彙。

這名讀者形容,馬哈迪第二天宣布取消東鐵及天然氣管道計畫,猶如摑了中國一巴掌。「這證明馬哈迪訪華並不順利。」

他說,另外兩個巴掌,就是馬哈迪在北京指中資企業被迫給國陣30%的股份,以及相信一馬公司案關鍵人物劉特佐就在中國,但兩件事他都說明自己沒有證據。「這猶如告訴中國人,他們涉及貪污,他們包庇罪犯。其實,他(馬哈迪)的訪問是一場災難,馬來西亞人必須思考是否需要準備面對報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9425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