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茲:INVOKE邊緣區拜訪撥電‧說服游離選民助變天
拉菲茲:儘管我較早時就公布民調結果,但是當時沒有人相信,國陣還認為我在編造故事。(圖:星洲日報)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16日訊)在大選前,很多選民都收到「你會投票給誰」的調查電話;大家都以為這是國陣展開的民意調查,殊不知這是政策措施研究中心(INVOKE)鎖定邊緣選區內的游離選民的策略,這一招奏效了!
通過無以計數的選民分析(profile voter),INVOKE早在去年就預測了國陣會敗選;大選前的最後一次分析指希盟會以簡單多數的111席執政。
INVOKE的創辦人公正黨副主席拉菲茲調侃說:「那時大家都不相信我,以為是編撰的數據。」
他指出,INVOKE最開創性的做法是鎖定邊緣選區內的游離選民。
2年努力打動5千人轉向
拉菲茲他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INVOKE大約有100名工作人員,協助希盟51個國會選區進行選民分析(profilevoter),過去2年,從這些選區中鑑定游離選民,專注於研究、拜訪和撥電給他們,也在臉書重點向游離選民推銷希盟。
上述51個國席分別是公正黨39席、誠信黨11席及土團黨1席。
「經過2年努力,在邊緣選區有4000至5000人轉向,轉而支持希盟候選人。撥電這個最傳統的方式,結合了大數據及社媒的無遠弗屆,為勝選作出了貢獻!
「INVOKE有4萬1000名義工,2萬4000人在大選期間擔任監票員和計票員(PACA)。」
在過去2年,該中心通過電訪進行民調,由於是電腦化民調系統,鑑定了一個選區大約有4000至8000名游離選民,交給選區的義工,接觸這些游離選民。
通過大數據社媒接觸
「根據篩選出來的游離選民,準確度達80%。對於不出門、不出席政治講座的游離選民,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投票動向,但是通過大數據和社交媒體,INVOKE可以接觸和說服這些選民。」
當時沒人相信INVOKE民調
彭博社曾經於去年4月撰文介紹INVOKE指其為「讓納吉下台的秘密武器」。
拉菲茲說,但是當時並沒有人相信,國陣的人也不相信,以為是他自行杜撰、偽造的。
他說,他和梳邦國會議員黃基全有一名大馬友人與安德魯克拉斯特(Andrew Claster)來自同一所大學,安德魯於2016年來馬說服他進行民調,安德魯曾在2012年擔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競選時,擔任副首席分析員。
「我當時說我沒有錢,怎麼開始?安德魯說從小型開始。」
他指出,從選舉結果而言,大數據、實證研究的證據(Empirical Evidence)對於選舉大有助益。
INVOKE民調預測希盟執政
大選前,INVOKE發布的民調預測,希盟最終可在東馬沙巴和砂拉越貢獻10至11個國席,和半島勝選的111席情況下,成功執政;而伊黨則不會贏得任何國會議席。
第14屆大選的選舉結果,上述民調成功預測改朝換代,希盟執政,不過後半部則沒有預測到伊黨獲得18國席,並且拿下吉蘭丹和登嘉樓州政權。
拉菲茲(右)在Invoke總部接受星洲日報副總編輯戴秀琴(左起)、高級記者吳珍妮及許俊傑的採訪,分享民調與大數據等讓希盟勝選,贏下中央政權的戰略。
拉菲茲:不太在乎誰當首相
人民關注物價消費稅
拉菲茲指出,根據去年3月的民調顯示,人民幾乎不太在乎一馬有限公司(1MDB)課題、甚至何人擔任首相,他們最關心的課題是物價和消費稅、薪資、就業和外勞問題。
「針對人民關心的課題,在競選期間,針對性且一貫性地一再重複對選民說這些課題,說他們關心的課題,而且此舉可以獲得支持,也有許多人加入成為義工。」
他指出,根據數據和民調結果,他曾經向希盟主席兼首相敦馬哈迪建議,競選期只要主攻生活開銷、消費稅和納吉就好。
「過去每6個月都會進行一項經濟情緒民調,了解選民對經濟現況的不滿意,選民都怒火中燒,其中最生氣的是印裔、接下來是馬來人和華裔。」
丹登選民「戰略性轉向」
拉菲茲指出,在大選前一周,吉蘭丹和登嘉樓的選民以「戰略性轉向」(tactical switch)的方式投票。
「他們深知投選希盟,無法改變丹登的現狀,因為希盟在這兩個州的勢力排第三,如果他們投選希盟,只會讓國陣勝出,為了推倒納吉政府,他們以策略性轉向投票。」
他說,在吉蘭丹和登嘉樓,伊黨強大、國陣有優勢,希盟居於邊緣地帶,國陣領先8%至10%,占30%的支持率;伊黨超過20%;希盟10%至15%,還有大約30%是游離選民。
「在西海岸的情況也一樣,游離選民深知伊黨在西海岸的支持度排在第三,即使傾向支持伊黨,也不會選擇投選伊黨,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推倒國陣。」
他說,在各個選區都三角戰的時候,他曾經勸告國陣、希盟和伊黨不要誤解人民的心聲。
選民都在思考推倒納吉
「在大馬的每個角落,選民都在思考如何推倒納吉政權,他們投選第二受歡迎的聯盟,以達到這個目標。」
他坦承,的確沒有料到登嘉樓的選民也是「策略性轉向」,為了推倒納吉政府而選擇第二高可能勝出的聯盟,這是伊黨拿下18個國席的原因。
「網民很精明,遠遠超出大家的想像。」
選民對服務傳遞有要求
丹登是有趣的研究對象
拉菲茲說,在第15屆大選,吉蘭丹和登嘉樓是很有趣的研究對象,選民對政府的服務傳遞系統有所要求,如果在這兩州執政的伊黨無法達致要求,戰情比西海岸更激烈。
「如果希盟繼續在丹登兩州耕耘,培養領袖和壯大,有效地扮演好反對黨的角色,加上伊黨無法提供良好的施政,來屆大選希盟有望在丹登兩州狂勝。」
他說,同樣的,國陣也有機會奪取丹登兩州。
詢及1965年伊斯蘭法庭(刑事權限)(355修正案)會否是伊黨在國席和丹登兩州的致勝關鍵,他強調,根據對4萬人進行的民調,只有10至11%馬來人會根據伊斯蘭法律原因決定投票對象。
選民支持伊黨無關355
「我們的數據顯示,他們對伊黨的支持與355修正案無關,伊黨的競選宣言根本沒有提及伊法,選民最關心的還是生活負擔的問題。」
他認為,國陣要重奪聯邦政府執政權,至少需要10年。如果希盟施政欠佳、變得傲慢、不理會民聲等,第15屆大選可能是國陣的轉捩點。
放眼全國的情況,希盟的施政不夠好,也一樣會失去政權。
「我們需要國陣作為強大的反對黨,當人民知道他們可以換政府,他們將會這麼做。」
發現馬來選民有轉向趨勢
他說,去年1月第一份民調顯示,針對全國1萬零4000名選民進行調查,發現馬來選民有轉向的趨勢。
「我國在史上沒有這麼多選區有三角戰,安德魯協助設立民調中心,結果發現馬來人轉向的趨勢,因為只有40%馬來選民投選巫統,而半島大多數都是混合選區,只有40%的支持率,就有可能打倒國陣。」
他說,去年1月至12月,馬來選民對巫統的支持介於38%至42%。
他指出,他與公正黨主席拿督斯里旺阿茲莎籌組希盟時,當時連公民社會也不看好,認為沒有伊黨等同於「自殺」,因此他好奇馬來人的投票傾向。
「儘管我公布民調結果,但是當時沒有人相信,國陣認為我在編造故事。」
詢及國陣也在進行民調,難道沒有發現馬來選民的動向嗎?
拉菲茲說,國陣進行的民調是在調查各個選區國會議員的表現,而不是選民的投票傾向。
國陣民調沒問對納吉滿意度
「國陣的民調是問選民對於國會議員的滿意度,沒有人敢問對於納吉的滿意度,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他說,國陣的友人告知,國陣沒有人相信這次的大選結果。
詢及墾殖民區的投票傾向,拉菲茲說,這次墾殖民區的轉向不大,以柔佛士基央國席為例,公正黨候選人勝出,但是多數票只有1281票,雲冰、邊佳蘭、森波浪等還在巫統手中。
他指出,INVOKE也有替國際公司進行民調,可以自給自足,現在泰國、柬埔寨、新加坡等政黨也在向該中心要求進行民調。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