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轟動消息!來屆大選投票率稍降,希盟要這樣才有望突破重圍!

| 2018-03-21| 檢舉

來屆大選投票率稍降,希盟需催谷選情方有勝望!

March 21, 2018

走過2008年及2013年反風狂襲的全國大選,選民抱著「改朝換代」的決心將投票率催高至史無前例的85%,來到2018年大選,這種高漲的投票意願還存在嗎?

儘管選委會放眼85%選民,將在第14屆全國大選中投票,但《透視大馬》訪問的4名時事評論員及研究員皆指出,上屆大選的高投票率已達到歷年來的頂峰,考慮到目前朝野政黨的表現皆不佳,想要再維持這種高投票率恐怕有難度。

他們推測本屆大選的投票率,將從2013年的85%,降低至75%左右,而在「高投票率有利反對黨」的論述下,希望聯盟在如何催谷選票上,需要積極下心思。

時評員們認為,上兩屆大選的投票率之所以提升,很大程度在於當時颳起的反風,使得反對黨聯盟得利。但面對選民政治疲勞、華裔選民熱情下降等因素,希盟一方面要守穩基本盤,一方面需趕緊提出詳細政綱、製造焦點戰區,以及鼓勵年輕選民回鄉投票,才有望讓選情與投票率回

升。

默迪卡民意調查中心研究經理陳承傑表示,他估計本屆大選的投票率介於75%至78%左右,比2008年的72.2%稍高,不過比2013年來得低。

2008年及2013年反風狂襲的全國大選,選民抱著「改朝換代」的決心將投票率催高至史無前例的85%,來到2018年大選,這種高漲的投票意願還存在嗎?(圖:法新社)

「目前需等待各政黨的選舉宣傳工作全面啟動後,才能得出更準確的數字。每個州屬的投票率都不盡相同,目前柔佛州因為有馬華及行動黨的重量級人馬在亞依淡對決,加上行動黨投入更多大將到焦點選區,所以相信柔佛的投票率偏高。」

他分析,投票率的高低,還需取決於數項因素,除了在國家課題的大氛圍上,還有地方政治因素,以及最重要的動員能力。

「國陣因為執政黨的因素,擁有豐沛的競選資源,尤其能展現在動員投票的行動上。所以你可看到,在歷屆大選中,國陣出動摩哆甚至巴士,載送選民投票。尤其是傾向於投選執政黨的年長者,更是他們爭取的對象。」

他認為,反對陣營於2004年選舉大敗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沒有辦法有效動員中間選民投票。

2004年大選,由阿都拉巴達威領軍的國陣,挾著「新首相效應」,成功囊括63.9%選票,而當時的全國投票人數約為726萬人,比1999年大選的663萬人,增加了63萬人投票。

「直到2008年大選,我國政局才出現分水嶺,不但大部分民眾對國陣反感,連國陣內也出現對阿都拉不滿的呼聲,才成功捲起反風。而在2013年大選,當時的人民聯盟,成功說服到更多中間選民投票,再創比2008年更好的成績。」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陳承傑表示,目前的問題是「反對黨還能否說服到同一批人出來投票?」,若無法提出有效的論述,恐怕要推高投票率有一定難度。

「普遍而言,華裔都傾向支持反對黨,所以一旦華裔的投票率降低,反對黨就會面對棘手問題,尤其是混合選區。」

反觀巫裔投票率方面,還需將「在地政治」因素納入考慮。陳承傑以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作為分析:「丹州的投票取向方面,基本上是在地選民投國陣,遊子選民投伊斯蘭黨,所以伊黨必須大量動員回鄉投票。至於登州,在2013年大選,我們可看到因為派系鬥爭,一些巫統黨內諸侯發起抵制行動,導致一些選區廢票偏高。」

2004年,阿都拉領導的國陣大勝,反對陣營於大敗,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反對黨沒有辦法有效動員中間選民投票。(圖:法新社)

拉曼大學講師劉惟誠則認為,目前朝野政黨面對的投票率問題,是由於數年來政治惡鬥所產生的「政治疲勞感」,使得選民不但對政治厭倦,也對投票興趣缺缺。

「我個人觀察,本屆大選的投票率會維持在70%左右。若真的跌至50%,就意味著選民真的對時下政局感到極度不滿,乾脆不投票。無論如何,這其中是否有變數,仍需等到國會解散,首相宣布大選後,才能進一步掌握情況。」

他分析說:「投票率低,向來對執政黨有利,國陣方面其實仍有許多鐵票,不必過慮。反倒是希盟的支持者結構較多元,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不投票。」

在希盟的原支持者中,有部分因為不滿希盟未兌現承諾、違背民意,而發起了廢票運動。劉惟誠指出,在過去廢票或許影響不大,但本屆大選在廢票運動發功後,將有何影響力仍屬難料。

「簡單來所,投票率高而廢票少,希盟有利;投票率低而廢票多,則國陣有利。即使投票率高,也要觀察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廢票。」

他建議希盟,目前必須專注在兩件事情,其一是鞏固基本盤,穩住現有的支持率。其二,是推出更詳細的政綱,有其「影子內閣」名單會加分不少。

「早在希盟競選宣言出爐前,就有對『影子內閣』要求的呼聲。我認為,若能在當下擬出一份『影子內閣』名單,哪怕是初步也好,都能增加選民對希盟的信心。」

劉惟誠解釋,在希盟候任首相人選上,早前因為出現爭議已令選民信心動搖,更擔心希盟一旦入主布城,到時將如何分配內閣官位。因此希盟有必要推出本身的人選,來安撫民心。

熟悉政黨政治的時評員潘永強指出,華裔的投票熱情,其實某程度上視乎「馬來海嘯」是否吹得起,若感受到馬來人反風,勢必會重新找回投票熱情。

「目前,希盟行動黨已派出大將劉鎮東,在巫裔居多的混合選區亞依淡,挑戰馬華署理總會長魏家祥。像這樣製造有難度的焦點選戰,不但能帶動選情,希盟還可營造『危機感』,來激發選民的投票意願。」

對於投票率,民調中心Ilham執行主席希索姆丁峇卡有不同見解,他從巫裔選民的角度剖析。「希盟在一些州屬的巫裔州選區上,還面對著議席分配的問題,尤其是誠信黨與土團黨。他們的解決方案,將成為巫裔選民的投票考慮之一。」

他說,本身預估今年的大選投票率,會回跌至與2008年相近的比率,即75%左右。「城市選民的投票率已達到頂點,若郊區選民的投票率未增加,那麼整體投票率將維持一般水平。」

他勸諫朝野政黨,將重心放在如何吸引年輕選民投票,尤其是介於21歲至39歲的群體。

「這些年輕群體有不少是『遊子票』,若能激發、鼓吹到他們再次回鄉投票,對提升投票率有不小的幫助。」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8738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