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Bentong)是彭亨西部一小鎮,從首都打加叻大道(Kuala Lumpur-Karak Expressway)到文冬只需45分鐘。
文冬區國會議員廖中萊近年極力在地方開展各種發展項目,目的就是把文冬發展成以生態旅遊為名的「大吉隆坡後花園」。
但文冬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市民看見了「發展」的跡象,卻在生活上捉不住這個「發展」所帶來的好處。
文冬人的態度像溫水,既認為現任國會議員廖中萊「人很好」、「有做事」,又認為「生活還是很苦」、「廖中萊也做不了什麼」。
發展帶動物價上漲
約莫半年前,新山東茶室的老闆陸女士經營8年的小鋪因為門前封路建橋,以致生意一落千丈。她於是到城鎮內遊客最多的「文冬文化街」租下了一家店鋪延續以前的生意,希望可以「靠人潮吃飯」。
「文化街好啊,可以帶動一些人潮。」
但她這句話才落下,接著卻又略帶隱憂地說:「其實文化街也不是不好,只是很多遊客來了,我們的東西就變得很貴、很貴。」
「大家說貴一點好,我們可以賺遊客的錢,但是東西變貴了,連我們自己也消費不起。」
「打個比方,以前榴槤如果是1公斤20令吉,現在太多遊客吃,所以每公斤要50、60令吉,我們都不吃了。」
確實,記者在文冬繞了一圈,發現在市內買一包椰漿飯加雞腿6令吉、叉燒雞飯8令吉、印度煎餅要1令吉20仙、薏米水一杯要1令吉80仙,物價和一線城市相距不大。
有業者告訴記者:「巴剎的東西是最便宜的,但在這裡,非洲魚1公斤要18令吉、豬肉1公斤20令吉……」
「我現在帶著100令吉到巴剎,出來以後還是兩手空空,連最便宜的番薯葉,1公斤也要5塊錢!聽好,是番薯葉哦,那種以前只有窮人會吃的東西。」
旅遊業發展給文冬帶來的不只是遊客,還是上漲的物價。
文化街也有負面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文冬希盟主席黃德解釋,那是因為地方缺乏政府長期且具意義的投資。
「5萬旅客來文冬參加榴槤節,這些都是噱頭,是話語上的改革,而不是行動上的改革。」
「花數百萬發展一條街,文化街這樣就叫有文化?而且為什麼是一條街,而不是整個城鎮?整個城鎮都應該享有這種福利。」
經營榮記肉骨茶的母子,他們的店鋪與文化街相隔兩條街,他們不但沒有從文化街的遊客受惠,生意還大受打擊。
「經濟很差。以前大家一個禮拜出來吃兩三餐,現在一個禮拜只出來吃一餐,是壓著錢包在消費。」
「不是說文化街不好,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好處,他們(政府)就忽略了我們。」
榮記老闆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文化街,他的收入不增反減。
「現在是下午4點,若在以前的日子,我已經忙著準備應付晚上來用餐的客人,哪裡還有時間坐在這裡跟你聊天。但現在的狀況,我可以陪你聊天聊到7點!」
「其實我們的生意從3年前推行GST(消費稅)以後,就變得不好,掉了60%;有了文化街以後,又再掉20%,因為大家都集中只去那條街嘛。」
「每個拜六,我這裡那麼多的停車位全部爆滿,但是大家都是為了去文化街。所以我只看見很多車,但卻沒看見有人進來我的店。一些原本要來我們這裡消費的客人,因為沒有停車位就打道回府了。」
文冬一到周末就會旅客爆滿,主要大道交通阻塞。
另外,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會提及文冬的交通阻塞課題。
56歲的汽車零件公司員工顏先生告訴《透視大馬》,文化街雖有其吸引力,卻也讓小城鎮常常塞車。
「文化街也是好啦,讓我們本地人可以周末去走走。」
「只是現在文化街很紅啊,文冬也很紅,大家都知道文冬,常常周末也塞、假期也塞、大日子也塞。以前不會這樣,現在真的(塞車)很厲害。」
38歲的漁販劉春強忿言,「可以請他們規劃一下交通路線嗎?尤其是文化街黃線白線都沒畫好,後面那裡每個月都發生碰撞!」
「文化街是商機沒錯,但是......哎!搞成這樣我們本地人自己都不要出來了。」
收入不敵增長的房價
記者得知,文冬近年房價高漲,普通的雙層排屋是30萬起跳,組屋底樓的單位最便宜也要12萬。
榮記老闆說他們的店鋪在文化街邊陲地帶卻要價60萬,同排空間較大的角落店鋪售價最低也要100萬。
「但你知道嗎?在這裡月薪1500令吉就算高薪了。」
「我以前以為自己可以在吉隆坡工作個5、6年,回來文冬買房子,現在我覺得我需要到日本工作5、6年才有辦法在文冬買房子。」
劉春強亦有同感,感嘆說,「我的朋友在酒樓做正職,你猜一個月多少錢?才1000多塊,房子卻要30、40多萬。」
文冬房價近年節節攀升。
生態旅遊不盡其善
據黃德言辭,文冬這幾年雖然極力發展生態旅遊,但是許多工程卻背道而馳。不少地區有大片的樹林被砍下,一些偏鄉地區如柏朗埃(Pelangai)因此下雨就會淹水、一片爛泥。
「花45萬說美化環境、推廣旅遊,但是卻砍了茁壯的大樹,在河床鋪下石灰。」
「文冬那麼小,境內竟然發放了35個采砂執照,有些只距離水源1公里,那是喂養5萬文冬人的水源。」
也是環境組織綠色盛會主席的黃德補充,文冬許多工程都是為發展而發展,「我們的地景一眼望都去是粗糙、人工的東西,這對說好的生態旅遊一點也不友善!」
「孩子首都和文冬來回要要整20令吉,回來以後塞車、門前沒有停車位,沒辦法安靜坐下和父母吃東西,更沒辦法在這裡好好享受生活,這不是文冬人想要的文冬。」
文冬國會選區屬混合選區,亦是行動黨和馬華公會在第14屆全國大選爭奪的議席。
黃德質問,文冬好山好水,底下還有一州務大臣坐鎮柏朗埃,為什麼發展卻相對緩慢?
「文冬是部長級的席位!誰贏了就是部長。」
「有人說文冬有發展,可是廖中萊在文冬19年了,我們得到什麼?為什麼只有這幾年才有所為?為什麼作為那麼少?」
他說,我國上屆大選並沒有消費稅、一馬發展公司、聯土局等擾民的議題,而他這幾年出入墾殖民區時也發現,很多選民生活困苦,對國家課題的意識變高了。
「人民或許安靜,但他們不是無知,(對於現況)他們也很煩躁不安。」
「我總說,飢餓的人是最生氣的人。人民現在很生氣,因為他們很飢餓。」
黃德是上屆大選文冬國會選區的候選人,也是綠色盛會的主席,他一一點出文冬在發展生態旅遊時所面臨的問題。
文冬的發展很真實
對於行動黨的言論,馬華彭亨州聯委會主席兼文冬區會主席何啟文表示,在野黨這5年贏了議席不但毫無所作為,還成日批評和抹黑廖中萊。
何啟文說,廖中萊是衛生部長時有把醫療設備帶入文冬,中央政府已經確定會在文冬設立專科醫院。現在是交通部長也有建設,包括完整的交通系統如東西大道、已動工的東海岸鐵路來解決文冬的交通問題。
「高漲的物價和房價是都市化和城鎮發展正常現象。這些價格跟著市場浮動,也不是拿督斯里(廖中萊)一個部長可以控制的。」
「交通和停車位的問題也正在解決,拿督斯里(廖中萊)其實有著短期、中期、長期的計劃。」
「廖中萊已經奠定未來10年的發展,文冬只需要等待時機就會成為繁榮的都市!」
「文冬的發展很真實。反觀在野黨這5年的成績單,發展建設都是零。」
1月28日,行動黨於文冬的集會天不作美,初始階段約有400人出席。
文冬人看廖中萊
何啟文在受訪時曾表示,人民對1999年就當選文冬區國會議員的廖中萊並不陌生。
誠如其言,《透視大馬》發現,文冬市內沒有人不認識廖中萊。
大多文冬人,都覺得廖中萊「人很好」、「很okay」,就算廖中萊有所不足,也對他的無奈表示同情。
茶室老闆陸女士說自己不喜歡政治人物明爭暗鬥,並補充廖中萊「已經盡力」,「是他老闆(國陣)不讓他做事。」
22歲的曾美燕是一名學生,周末會到文化街幫忙家人擺攤販售文冬姜。
「文化街是廖中萊辦的,我們自從搬來文化街生意進步很多,周末真的有很多旅客!」
「他(廖中萊)很親切,一點架子也沒有,我們對他印象很好。」
「他們(黃德和在野黨)也不是不好,只是沒有資金也幫不到我們什麼忙。」
漁販劉春強則表示,「廖中萊人是okay的,有什麼找他,他都會幫忙。」
「現在不是他不要做事,只是母雞生不出蛋你懂嗎?他在國會哪有辦法發威,被上面的人壓著,要撥款什麼的都比較困難。」
「到時候投誰真的要看,我看廖中萊也是會失很多票,因為他沒辦法代表人民嘛。」
文冬區國會議員廖中萊欲把文冬發展成以生態旅遊為名的「大吉隆坡後花園」。
文冬——第14屆全國大選的主要戰場之一
行動黨鄒宇暉是文冬國席屬下的美律谷(Bilut)區州議員,他坦言,位居彭雪邊界的文冬宛如半島東西兩邊的門口,只要打開了,「改變的風潮」就能吹進彭亨內陸,以致東海岸三州,所以行動黨很看重文冬國席。
「如果我們在文冬贏了,就是創造歷史,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事,馬華總會長從來沒有輸過。」
「但這不容易,很多人有部長情意結,覺得朝中有人好辦事。」
上一屆大選,文冬國會選區的投票率飆升至84%的新高,當時馬華總會長廖中萊只得2萬5947張選票,以379張選票險勝剛出道的黃德(25,568票)。
馬華總會長廖中萊自1999年坐鎮文冬區國會椅子。
文冬的選民結構是巫裔45%、華裔44%、印裔9%,屬混合選區,底下的州議席有美律谷、吉打里(Ketari)、沙拜(Sabai)和柏朗埃。
目前只有柏朗埃區州議席由國陣坐鎮,該區的州議員是州務大臣安南耶谷。文冬戰役之所以是一場硬戰,是因為安南耶谷在巫裔選民中極大的影響力,以及廖中萊身為馬華總會長的龐大勢力。再者,承上所言,文冬人對廖中萊有的是同情和感激的情誼。
國陣在文冬區的勢力依附在馬華總會長廖中萊和州務大臣安南耶谷。
何啟文透露,505反風的減弱、發展計劃的成果、馬華民政的緊密合作關係,都是廖中萊來屆大選穩剩的基礎。
但消息人士指出,當地人對廖中萊的觀感雖然不錯,但他們在外地城鎮工作的孩子大多不滿國陣政府,很有可能影響他們的父母把手中一票投給在野陣線。
「地方的人對廖中萊印象不錯,但實際上,朝野兩方的實力旗鼓相當,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新聞來源:透視大馬 (記者:梁丹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8185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