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7 20:03
「愛,就這麼簡單」!一名事業如日中天的白領高層領悟到「孝順要及時」;毅然辭掉工作,放棄城市的生活,回鄉照顧年邁父母,身體力行報答父母恩情。
韋翠群盡心孝敬父母,並珍惜每一天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圖:星洲日報)
(霹靂.和豐17日訊)「愛,就這麼簡單」!一名事業如日中天的白領高層領悟到「孝順要及時」;毅然辭掉工作,放棄城市的生活,回鄉照顧年邁父母,身體力行報答父母恩情。
諾文文化事業公司前總經理韋翠群,過去在星洲日報舉辦的書展、作家講座及各種文藝活動中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在都門工作打拚幾十年的她,看著父親逐漸衰老,雙腿乏力,母親的記憶力逐漸退化,內心經歷一番掙扎後,她在兩年前毅然放下經營大半生的事業,回到家鄉叻沙照顧86歲的父親與84歲的母親。
韋翠群推著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的父親出入。(圖:星洲日報)
韋翠群:父母不習慣城市生活
這從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當時,她的內心極度猶豫,晚上甚至無法入睡,一直思考是不是就這樣結束自己的事業,還是等賺到更多錢才孝敬父母?她也嘗試過將父母接到八打靈再也的家居住,不過父親住了3天就對城市生活「頂不順」,打道回府。
她說,當初背井離鄉,為理想到大城市闖蕩,追逐夢想,而家鄉的父母也不知不覺地老了。如果這時候不回去陪伴父母,恐怕「子欲養而親不在」,賺到再多的錢也沒有意義。
2014年那場大水災,她父親的雜貨店遭洪水浸入,足有一公尺高。患上腳疾行動不便的父母幾乎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所幸最終被志願警衛團人員救出保住性命。
「經歷這次事件後,我終於找到答案,沒有什麼東西比陪伴父母終老更值得,於是我鐵了心放棄事業,回家照顧年邁的雙親。」
小妹韋嘉華(右二)2000年英國大學畢業時,韋翠群陪同父母到倫敦出席畢業典禮。(圖:星洲日報)
韋翠群孩提時全家福合照,左二為韋翠群。(圖:星洲日報)
回鄉蓋房子助打理雜貨店
2015年,她開始策劃「提早退休」計劃,動用存款在老家和豐一塊父親買下的空地上蓋房子,建成後即搬回和豐接父母同住,親自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每天早上開車載父母到30公里外的叻沙開店,協助父母打理雜貨店,傍晚6時載父母回和豐住家休息,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父親韋棧羽曾擔任叻沙新村村長30多年,從年少投靠親戚直到自己出來創業都沒有離開叻沙新村,靠著苦心經營半世紀的雜貨店「棧記」,含辛茹苦養大8名孩子,當中3名女兒包括韋翠群還是馬來亞大學畢業,其他孩子也有出國深造的,可說是兒女成才。
當初他聽到女兒要花錢在和豐蓋房子時,曾言為何如此浪費錢,惟經過女兒解釋後,最終拗不過女兒的一片孝心,「乖乖」每天跟女兒到30公里以外的和豐居住,畢竟和豐離霹州首府怡保不遠,醫藥設備及醫療便利,身體不舒服能快速前往治療。
母親葉水蓮指著2014年大水災時洪水淹到的位置。圖右下角為小女兒與洋女婿的全家福照片。(圖:星洲日報)
延續老店故事
韋翠群的7名兄弟姐妹對她回鄉照顧父母非常感恩,韋翠群則有另一番體悟。她說,「人在店在」,父母年老時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兒女能在身邊陪伴。
「我還有時間,可是父母沒有,我將會把半世紀老店的故事延續下去,希望父母長命百歲。」
「棧記」半世紀以來是當地原住民對外聯繫的非正式郵局,原住民之間的書信往來全都寄放在這裡。(圖:星洲日報)
大馬版「那山那人那狗」
「棧記」當原住民郵箱
「棧記」除了是韋翠群與年邁雙親的親情延續,原來半世紀以來也是當地原住民對外聯繫的非正式郵政局!
原住民之間的書信往來全都放在「棧記」店內,小小郵箱數十年來見證了無數的悲歡離合。所以,就算兩老已到耋耄之年,也不忍心把店關掉。
叻沙新村一帶有不少原住民村落,近的只有數公里,遠的可達數十公里,當時原住民村落沒有道路直通。好心的韋棧羽就幫忙原住民收集信件,等到原住民出來市集買貨時才取回信件,結果這一習慣竟然維持了半個世紀,堪稱馬來西亞版的「那山那人那狗」山區郵差的縮影。
韋棧羽也在店內開闢一個閱信角落,一張長凳、一把吊扇讓原住民舒服的找尋親友的信件,可惜有一些手腳不幹凈的人卻藉機偷走店內的東西,最近幾年才將書櫃搬到店外放置。
「棧記」半世紀以來是當地原住民對外聯繫的非正式郵局,原住民之間的書信往來全都寄放在這裡。(圖:星洲日報)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報道:甘國隆‧2018.01.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