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昌集團旗下東協研究機構(CARI,CIMB ASEAN Research Institute)辦了一個《中國一帶一路之經濟機遇和東協中心地位》(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ASEAN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ASEAN centrality)圓桌會議,聯昌主席納西爾在會議上也提到,政府在評估中資時,應該以項目的價值而非投資規模大小來做決定。

也就是說,未必大就是好。他說,也無需因為是中資而感到無比興奮。
他以東海岸鐵道計劃(ECRL)為例,質問該項投資項目的報價、償還能力與所能帶來的價值。 他說,成立廈門大學(分校)的價值可能比ECRL來得高。

可見納西爾也認為ECRL的成本太高。 納西爾是財長首相的胞弟,他也是國家經濟理事會的成員之一,ECRL從未在理事會裡討論過嗎?他從沒把他的看法告訴他的長兄嗎?
說到ECRL,中國在去年融資550億馬幣給政府,然後工程是頒給中國交通建設(CCCC)。
造路成本550億,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低息貸款550億,成本和貸款相等,豈非100%融資?

大馬一分錢都不用出? 納西爾認為ECRL成本太高不奇怪,因為根據東海岸經濟區域發展理事會(ECERDC)在2014年的估計,成本只需300億,The Edge引述專家估計,就算把隧道成本加進去,也只需320至360億馬幣,為何暴漲至550億元?
而CCCC卻說成本是460億,哪個才是正確的成本?
550億是不是被高估了呢?
除了成本太高,納西爾也質疑國家的償債能力。

首相署EPU部長阿都拉曼達蘭卻說,550億不是國債,因為「政府只是做擔保,不是借貸者」。
這根本是廢話。政府不是借貸者,那誰才是借貸者?就算只是做擔保吧,1MDB又怎麼講?
政府也是做擔保啊,現在是由誰來還債?
550億貸款分20年來還,頭七年只付利息,即前後27年,可說是父債子還,還足一代。

不把利息算進去,也不把肯定將會超支的額外成本算進去,20年償還期,每年還27.5億,或每月2.3億,或每日764萬,這條鐵路有可能每天至少764萬進帳嗎?
所以,最後是不是還是要由提供擔保的政府來償債?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