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郭鶴年,你可能並不知道他是誰,在剛公布的2017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榜中他排名十一,同時在馬來西亞作為首富,資產是第二名的近兩倍。
筆者對他也不熟悉,可當翻開他沈甸甸的簡歷,不禁感嘆: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70年基業的興旺,旗下控制了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全球20%的糖市場,手握亞洲最大酒店集團——香格里拉集團。郭鶴年因此享有「亞洲糖王」和「酒店大王」之稱。
他以100億美元的身家,如今也是第12次蟬聯《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榜首。只是由於過於低調,在許多人眼裡,他更像一位隱者。

郭鶴年從小長在華商家庭,父親郭欽鑒早在1909年就下南洋,在馬來西亞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公司,在當地很有名氣。
從小的耳濡目染,使郭鶴年少年就表現出經商才華。1947年自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後,他在新加坡成立力克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等。其中人們熟知的「金龍魚」就是力克務公司擁得知名品牌之一。
1948年郭欽鑒去世,郭氏兄弟就把家產整合了起來,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返回馬來西亞,正式接管家族企業,成為「掌門人」。彼時才25歲。
當時的郭氏主要還是做老一輩一直做的糧食業務,比如大米、麵粉、豆類、糖等。為了讓郭氏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郭鶴年到世界各地去學習和尋找商機。
1954年,來到英國,經過他市場調查,發現做糖業發展很大,並學會了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糖荒時期,糖價會上漲。於是,他回馬來西亞後第一件事就是創辦國內第一家煉糖廠「馬來亞糖廠」。

在郭鶴年的精心布局下,糖廠銷售渠道遍布了整個馬來西亞,形成了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銷售的一整個生產鏈。但是郭鶴年並不滿足於國內,具備超前視野的他鎖定了國際糖業市場。此時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中國。
中國外貿部將白糖不斷輸入馬來西亞,試圖打破郭鶴年的寡頭格局。郭鶴年則從印度大量進口白糖應對,最終保住了糖業霸主地位。
有趣的是,中國外貿部雖敗但從此對他刮目相看,此後與他合夥經營食糖生意,並委任他作為中國相機、顏料及冰箱在馬來西亞的總代理。
短短的幾年時間,幾乎控制了馬來西亞的整個糖業,近80%的糖市場。甚至佔到國際市場年食糖貿易總量的20%,可以說幾乎壟斷了整個亞洲的糖業,成了名副其實的「亞洲糖王」。
郭鶴年的在糖業發展迅猛,並逐步穩定時,郭鶴年注意到旅遊業將大有可為,而酒店業與旅遊業息息相關。

於是他瞄準酒店業務,在1971年,投入1億馬幣,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大酒店,取名為「香格里拉」,英文:Shangri-la(世外桃源的意思).
香格里拉一戰成名後,郭鶴年趁熱打鐵,除了在馬來西亞,還有泰國、香港、斐濟、漢城、緬甸、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都建起了香格里拉酒店。
如今香格里拉酒店已經是亞洲酒店的標桿。香格里拉集團也成為亞洲最大酒店集團。人們一說到香格里拉就會使人想到高貴、豪華、優質的服務。
80年代,郭鶴年和邵逸夫共同收購香港無線電視;之後,又由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可以說擁有了香港媒體的半壁江山。

如今的郭氏的業務已經涵蓋糖業、糧食、工業、種植、航運、礦產、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文化娛樂和電視廣播等領域等眾多領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對中國大陸,郭鶴年更是貢獻卓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郭鶴年積極與中國開展經貿合作,成為第一位投資中國大陸的馬來西亞企業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開始了「香格里拉」在中國的全面布局。爾後,他又耗資5億美元在北京建造了國家貿易中心。八十年代末,他又將數以十億計巨資投向植物油加工、房地產開發等項目和產業。至今,他在中國的私人投資總額已達50億美元,項目遍布大江南北。
不僅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建設,同時熱心於公益事業,為貧困學子提供助學金。鄧小平曾高度稱讚他說:「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2012年12月,郭鶴年榮獲中國中央電視台 年度經濟人物「終身成就獎」,而馬雲和王健林也只是年度人物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65497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