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病就沒有害怕過 陳秋霞:我還有明天
陳秋霞覺得在60歲之際面對這個健康關卡,「至少我還有力氣去闖關,早點來,我還有時間去改變自己迎向未來。」
在過去那一趟生病裡的揮毫落紙,徹底改變了她的書寫方式,她說,比以前更內斂了。
在過去那一趟生病裡的揮毫落紙,徹底改變了她的書寫方式,她說,比以前更內斂了。
在面對癌症來襲時,陳秋霞說,心態很重要,但說易行難,而她用了陽光般的積極心態來面對。
(吉隆坡4日訊)在面對癌症來襲時,金獅集團主席丹斯里鍾廷森的夫人潘斯里陳秋霞說,心態很重要,但說易行難,而她用了陽光般的積極心態來面對。在經歷了人生如此大的際遇後,她體悟了不少事情,在生活作息和心態上有了不少改變。
今年三八婦女節之後,本地中文媒體都報導陳秋霞抗癌的過程。她亦在柏威年(Pavilion)廣場裡的百盛(Parkson)購物中心進行《因緣.音緣》乳腺癌分享會。
陳秋霞是在去年被確診得了癌症。面對抗癌歷程,有的病人措手不及,也有誠惶誠恐,但有句話說「癌症不是末日宣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理智,有智慧地對待整個抗命過程。陳秋霞可說是當中見過以最陽光的積極心態面對的其中一個癌症病人。
她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自發病開始就沒有害怕過,也不曾像許多人會自問:「為什麼是我?」,她反而覺得在60歲之際面對這個健康關卡,「至少我還有力氣去闖關,早點來,我還有時間去改變自己迎向未來。」
她得以安然走過這一關,主要是對2位主治醫生抱著很大的信心,她口中所說的2人,一個是乳癌專家,亦是姨甥女鄺靄慧醫生,另外一位是腫瘤科醫生,「他們彷彿給病人排好了一條路。」
手術台上默唱自創曲
「說真的,一旦躺到了手術台上,心裡難免還是有怕。」那個當下,她在心裡唱起歌來,「唱著唱著,就睡著了。」她心裡唱的這首自創歌曲,不曾對外發表。當初有此創作是為了送給一位正在與病魔對抗的同學,以作鼓勵。
她透露,歌詞取材自聖經裡的詩篇,「當時我是用廣東話來吟唱,然後,再用智慧型手機把它錄起來傳給同學。」這首歌的大意是,上帝帶領她去到一個有水源、有青草的地方,一路上,儘管有艱苦、有危險,然而,神依然與她在一起。
一年多前,這位患病的同學不幸去世了,恰巧她也病倒了。「沒了依靠,所以心裡自然而然哼起這首歌來。我想,這是唯一可以安定自己的方法了。」
當作進美容室做護理
進入手術室之前,她特地詢問醫生手術將花多少時間,當醫生透露,需時三至五個鐘之時,她竟然擔心自己的皮膚起來,「那會很乾呀!」
結果,在醫生允許下,她為自己敷上呈透明的面膜,好讓臉部在手術期間也能處於水潤的狀態。
「至少讓自己覺得,這次是進美容室做護理,而不是什麼重大手術啊!」
她接著笑說:「手術結束後,還可以容光煥發。」這還是醫生首次看過有病人以如此輕鬆態度面對手術,儘管如此,她依然是個乖巧聽話的病人,「我的聽話程度,理應排在姨甥女所有病人裡的前五名吧。」
想活久一點 積極做運動
在經歷了人生如此大的際遇後,陳秋霞體悟了不少事情。自手術室被推出來以後,在心態上和生活習慣,都面臨了不少的改變,「總是想要自己快點好起來,為了想活久一點,開始很積極的做運動了。
首先是心態上的轉變,她坦言,現在不會對一些事情耿耿於懷,脾氣比過去好得多了。「力氣上也多少有點無能為力了,連家裡的狗兒,我也沒有太多力氣去訓練它了。」
至於生活習慣,她家後來添加了一台室內健身腳踏車,這項居家運動成了她生活裡不可缺席的家常事,每天都會耗時45分鐘來騎腳踏車,「剛剛好可以觀賞完一部戲劇。」
她把這個運動維持在一周5天的習慣,她也透露,由於未來會服用不同的藥物,可能會對骨頭和關節造成傷害,因此,運動是為了將來作準備。
不再等丈夫 晚餐提前吃
除了運動,生活作息也因這場病而有了更動,「以前一定要等到丈夫丹斯里鍾廷森回家才用晚餐,所以,一般用膳時間是遲至晚上8點多。「今年伊始,我就告訴他,我這個病人需要提早用餐,所以,七點半家裡就會開餐。」
8個多月來,她每天只要在家裡用畢晚餐,就會休息片刻。此時,丈夫也回來了,她則陪伴他一陣子後,才開始進行踏腳車和拉筋的運動,「待洗刷完畢後,也到了凌晨一點多,那時才可以上床睡覺。」她透露,這個就寢時間已經比過去提早2個小時,「生病前,都是凌晨3點多才入眠的。」
止步珠寶店 現在逛書店
生活作息有改,如今的她亦醒悟到有許多事情未做、有好多書未讀,她笑稱,以前逛的是珠寶店,現在就是逛書店,「這可以省很多錢呢。」
她察覺到,書給予她精神上的充實與價值更勝於一切,「這是珠寶給不到的。」實際上,這個心態上的轉變始於她學習書法和管理金獅百盛基金會之後的事,「算一算,已經有4年沒有踏進珠寶店了。」
對上一次珠寶店的工作人員給她撥電話時,碰巧是她發病最嚴重的時期,「有了不去的理由。儘管如此,他們依然關心我的健康,畢竟彼此已經成了朋友。」
由於有感時間的有限,她希望儘量去翻閱更多的好書,「過去,中國四大名著一本都沒有讀過,現在開始有點遲了。所以,現時多半會翻閱有能力消化的書,好比在今年的開齋節,她就開始翻閱《道德經》。
「這樣的改變還是不錯的,在等待時間過的時候,就可以隨時拿書出來閱讀,又或者是用iPad寫專欄。」
她也善用閱讀來填補時間留下的空間,「即使飛機延飛或是朋友遲到,都不會再把時間浪費在等待之中。」一旦人的心境轉了,就不再經常處於煩躁、焦急及憂慮之中。
4月份籌備 10月去旅行
旅行是除了閱讀之外,她還想繼續做好它的一件事,「過去幾年,每年的金秋10月份都會帶『賢情學堂』的學生去遊山玩水,景點多半與書法跟畫畫相關。」
她指出,年輕時,對歐美的風景皆很響往,可是,此時此刻,她反而覺得中國的大山大水應該繼續看,而運動也是為下一次出發做好準備。
關於旅行這件事,她特別的熱忱,最近一次原來是要在去年到中國敦煌走一趟,「但後來決定不去,這並不完全是病倒了,而是覺得自己對此地的認知不足夠。」
她表示,由於有位佛教徒學生給她解釋壁畫上的佛教故事,有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等等,「可是,我卻對這些故事一無所知,若然執意要去,不過就像一般旅客作蜻蜓點水式的走馬看花。」
一般上,她每年的4月都會針對10月份的旅行進行籌備和閱讀,在經歷了去年與病魔對抗的日子之後,現在的她已經逐漸回到昔日部分的正常生活軌跡了。
「今年6月到了西安一趟,重點是去瞭解商朝和周朝在當地留下的歷史痕跡,也到了好幾家博物館,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進一步認識青銅器的演變。」她也打算把這一趟旅行的點滴見聞化作文字。
生病後改變 書法更內斂
近年來,她的生活裡有閱讀、有旅行、有畫畫,當然也離不開書法。「在生病的日子裡,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寫字。」這或許都不出奇,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趟生病裡的揮毫落紙徹底改變了她的書寫方式,「比以前更內斂了。」
她有感而發說道,過去因為要藉由書法進行籌款、表演和推廣,為了讓別人覺得頗有料到而擺出某種程度的架勢,
「以前都是站著寫好大的一個字,自從生病之後,不能做也做不到了。」她淡然笑了一笑,如是說道。
「生病的時候,連站都站不穩,坐也坐不穩,在家裡頭,就只能找來小小的紙張,小筆寫小字。」
人在書寫時,其實寫的是心情、是心境,同時也是透露一個人的個性,「寫小字能讓人沉澱下來,如此一來,把鋒芒畢露、稜角分明給去掉。」她說,字品也是人品,那是因為書法如人,如今的她跟她的字一樣,屬於沉靜而內斂的。
「整體而言,現在寫的字,跟過去有很大的分別。」就連在繁忙且人進人出的辦公室裡,她也能專心致志寫字,並且隨時都可以提筆,在接受專訪時,她隨手就逕自磨起墨來,再拿起筆寫了一個「念」字。
為什麼是「念」字呢?她後來跟我們描述了當下的心情,那是一種休閒而安定的心境,而不論是過往、當下,抑或未來都跟這個「念」字脫離不了關係,尤其在這一場關於生命的訪談中,她覺得,一個人的信念很重要。
若是失去信念,過去那場病戰真的很難打,「我的信念就是一定會好起,一定要繼續要做些什麼事情。」她自言是個「計劃控」,連一個午餐去哪裡吃、吃什麼都要好好計劃。然而,過去半年她卻面臨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以外,還好,近來算是拿回了「主控權」。
積極又堅強 不為病掉淚
最近,她也寫了齊白石(1864—1957)的字,
內容大意是:一個人壽命並不長,最多不過是100年,減掉無法自由走動的嬰兒期和老年期,可以用來揮灑生命的可能就只剩下三十多年罷了。
「生了一場大病之後,那些可以活得好好的歲月,不知又會扣去多少啊!」說起來有點唏噓,但不減她原本就積極的個性,「把這字寫好了以後,我還把它轉發到朋友圈裡,與大家共勉之。」人生難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但當下的她,絕不會為了這個病而流下一滴眼淚!她的堅強確實讓人肅然起敬。
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6279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