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一樁因廁所引發的官司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拉賈斯坦邦一位24歲的女子因丈夫拒絕在家中安裝廁所而申請離婚,這位女子已經結婚5年,由於家中沒有廁所,她每天都不得不等到天黑才能去野外方便。法官認為,其丈夫的做法已造成對妻子的「折磨」,因此批准離婚。
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或許會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笑,甚至不可思議,但是在印度,這樁案件所引發的法律效應和社會效益足以為印度社會帶來巨大的震動,或者說,足以載入印度的「屎冊」。
印度的「髒」與「潔」
初到印度的人們一定會被各種「髒亂差」現象所驚倒,印度政府的旅遊宣傳口號 —— 「不可思議的印度」 —— 也被旅遊者們諧謔地稱為「奇葩印度」。恆河浮屍,神牛上高速,隨地大小便,在漂滿垃圾的河溝里沐浴……各種稀奇古怪的現象令人嘆為觀止。
記得有一次在印度坐火車,對面的印度小伙子熱情地請我吃橘子。不過,當我在背包中翻出備好的垃圾袋、準備把剝下的橘子皮裝起來時,遭到了他的堅決「抵制」。「不行不行,這樣不是正確處理垃圾的方式」,他隨後做了一個扔出窗外的手勢,見我還在猶豫,索性抓過橘子皮,直接扔出車窗。「生於自然,化於自然。我們印度教講回歸自然,大自然可以把這些垃圾消化掉。」望著窗外鐵軌旁遍布的垃圾,我頓感無語。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在印度教的寺廟裡,不管地上多麼骯髒泥濘,進到寺院中的人們都要脫掉鞋子,赤足而行。印度人「髒」與「潔」的概念與我們不一樣,「信則潔,不信則髒」。在這裡,「信」是信仰。在印度幾乎每一種奇葩現象的背後,你幾乎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遍地垃圾的印度。
真的「信則潔」嗎?
在被印度人占領的問答網站Quora上,有關「印度能否變得清潔」的問題有10多條,其中一位印度人的回答頗具代表性。他說:「印度是一個由野蠻人為主的國家……他們占了人口的80%……他們……吃著垃圾,住在骯髒的環境中……需求得到了滿足,不希翼任何改變……就算我們剩下的20%的人放下自己的工作,把我們的餘生都用來清掃他們產生的垃圾,我們也不夠用。」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這個答案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種姓主義」傾向?20%,他大概指的是印度社會最高種姓的那些人。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已經廣為人知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構成了印度社會的基本結構。然而,在四大種姓之外,印度還有一個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階層 —— 賤民階層(即達利特,Dalit,他們被印度上層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這個階層實際上相當龐大,大約占印度人口的五分之一。他們負責印度社會最「不潔」的工作,垃圾清掃、屍體焚燒、糞便處理等等,都是他們的職責。我一位深圳朋友在加爾各答開了家做手機生意的小公司,一開始他請了一位鐘點工,每天來給公司打掃衛生,幾天過後,他不得不另外多請一個專職打掃廁所的工人,因為第一位鐘點工,拒絕為他打掃廁所。就算是同屬賤民階層,他們也有不同的分工以及由此而來的不平等。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2011年,印度中央邦的一位婦女娜萊(Anita Narre)因為丈夫家中不裝廁所憤而拋棄丈夫、離家出走,她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在印度引起軒然大波,後來被寶萊塢拍成電影,名字叫《廁所,一個愛情故事》。娜萊的丈夫一家是婆羅門,屬於印度教最高種姓的階層,她的公公堅決反對在家中修建廁所,認為家裡配備廁所是「不潔」,只有到戶外田間排泄,才是「潔」的方式。就連娜萊的鄰居們也都嘲笑她,說她「違背了印度傳統」,「忘了自己的根。」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對著《廁所,一個愛情故事》撒尿的印度男子。
「廁所革命」運動
娜萊的故事曝出後,一些國際組織紛紛跟進,發布了一些統計數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數據表明,印度有將近6億人在戶外「解決問題」,占到印度人口的將近一半。超過53%的家庭(農村的比例更是高達70%)沒有廁所,骯髒的衛生條件以及生活用水污染導致了印度農村80%的疾病,痢疾則成為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殺手。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缺少廁所和其他衛生設施,每年因為衛生相關疾病所導致的生產力喪失,為印度造成了540億美元的損失。
娜萊的故事和那部改編的電影引發了印度的「廁所革命」。由於女性是缺少廁所的更大受害者,一些印度婦女組織首先發起了「爭取撒尿權運動」(Right to Pee)。2014年底,現任總理莫迪上台後,又發起了「凈化印度」(Clean India)運動,立志到2019年,做到印度「家家有廁所」(大約6000萬家庭)。印度歷屆政府都會推出很多運動,目標很遠大,口號很響亮,但實際結果都會有差距。「凈化印度」運動也不例外。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按照印度政府的統計,2015年,印度建了490萬廁所,2016年,580萬。照這個速度,要想實現6000萬家庭「家家有廁所」,2019年的大目標肯定實現不了。究其原因,是來自許多印度家庭自身的阻力。
我看到的一份材料上說,在印度,修建一個家庭廁所的成本大約是2萬盧比(約2000人民幣),印度政府補貼其中的一半,地方政府再補貼四分之一,家庭實際花費大約為5000盧比。這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今日印度,對不少家庭來說,應該算不上是太沉重的負擔。況且,對於貧困家庭,印度尚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公益機構為他們提供各種資助。所以,家庭收入不是阻礙修建廁所的原因,有些家庭甚至申請來政府修廁所的補助,給家裡蓋了新的廚房。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美國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進行過一項印度廁所調查,在2016年已經實現了「家家有廁所」的300個印度村莊裡,大約有40%的居民仍在戶外「解決問題」。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只有這樣做,才是「潔」。
將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凈化印度」十分艱難。怎麼辦?如今在印度,擁有手機的人數超過了擁有自家廁所的人數。宗教的因素固然難以改變,價值觀的調整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印度政府所能做的,是先消除阻礙「凈化印度」運動進程的一些政府性因素,比如,將近80%的城鎮沒有化糞池,污水直接被排到河汊里。這個可以改變,政府需要投資。再比如,印度曾經允許地方政府徵收一種「清潔稅」,用來購置設備和僱傭人工清理糞污,這種稅收不知在誰的任上被取消了,地方政府失去了財政來源,也就缺少了「清潔本地」的動力。這個也好辦,可以交國會討論,恢復稅收。
儘管「清潔印度」的推進效率不盡人意,但印度政府沒有放棄實現目標的努力。最近,印度政府開啟了新的一波「羞辱戰役」,利用電視公益X告節目和戶外X告牌,嘲笑那些在戶外排泄的人群。這其中,孩子們是「正義」的象徵。
比如,在一則電視X告中,一名兒童正在責問一位成年人:「叔叔,你脖子上戴著領帶,腳上穿著鞋子,但你為什麼還在戶外撒尿呢?這算什麼進步?」另一個X告里的少年指責說:「你手裡拿著一個智慧型手機,可你還是尿在鐵軌上。」
婦女仍然是印度「廁所革命」的主力軍。除了先前的「爭取撒尿權運動」,印度婦女組織還發起過「沒有廁所,沒有新娘」的運動,號召那些待嫁女性「不見廁所不答應求婚」。拉賈斯坦邦的這起廁所官司更是得到眾多女性的支持,由於印度的家事法庭過去對離婚案非常謹慎,一般只有在一方受到暴力虐待時才會批准離婚。而在這起官司中,法官認為:「在村子裡,婦女需要等到天黑之後,才能響應『大自然的召喚』,這不僅是肉體上的虐待,而且是對謙卑女性的侮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