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視野】辭職創立自閉症咖啡館 慈父助子學專長
「一名父親可以為孩子做多少事或放棄多少事?」這是大部分家長無法確切回答的問題,或者說直到發現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童前,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放棄那麼多、付出那麼多,驀然回首,才發現已走了這麼遠。阿德里是一名為了自閉症兒子放棄銀行基金會高職厚薪,轉開咖啡館的父親,他啟動「自閉症咖啡館計劃」(Autism CafeProject,ACP),不僅讓自己的兒子有了一技之長,也讓其它自閉症患者有了快樂工作的場所。(攝影:徐慧美)
生活 / 心視野 最後更新 2017年07月29日 19時56分 • 報導:劉思敏
自閉症咖啡館(Autism Cafe)去年8月遷至無償借出場地的雪州蒲種一個馬來西亞青年計劃中心(iM4U Sentral),在此之前,咖啡館在梳邦市的一所住家開辦,但基於各種因素,無法持續,直到落戶現址後,才較為穩定。阿德里(Mohd Adli Yahya)透露,來臨的8月5日,第二家咖啡館將正式營運,「是和Glo Damansara商場內bi JOE x餐廳的合作,上午9時至傍晚5時,特殊服務員會在餐廳里為客人端上椰漿飯、網狀餅(Roti Jala)等自閉症咖啡館的招牌餐點。」
設在iM4U中心的咖啡館目前只在星期一至五早上8時至中午12時營業,而即將在biJOEx餐廳里開業的第二家自閉症咖啡館,營業時間是一般上班族的朝九晚五,意味著在原店受訓後的員工,可以進一步嘗試工時更長、難度更高的工作環境。阿德里指,這是ACP的進一步拓展,「經常有家長詢問是否能把孩子送來培訓,但現有的咖啡館因空間有限,人手已相當充足,我們沒辦法納入更多員工,所以希望能和州政府、私人界或是公立和私立大學等合作,擴充經營。」
他續稱:「之所以希望和大學合作,除了環境相對安全,也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學生接觸自閉症群體,那麼一來,或許將來他們進入職場,擁有一些權力後,能為這個群體開一扇門。」自閉症咖啡館的食物目前由阿德里的太太包辦,一星期5天的營業,由高功能自閉症和低功能自閉症患者兩人一組進行搭配,並由一名義工從旁指導及協助。
2 4歲的李偉銘在咖啡館工作超過半年,處理料理台的工作已相當嫺熟;28歲的伊然則相當 開朗,會主動與人攀談,並樂於向李偉銘和在場協助的義工伊莉莎白(Elizabeth)學習。(攝影:徐慧美)
為自立「學生」驕傲
阿德里有感,自閉症患者畢竟屬於弱勢的一群,且因個性單純直率,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即便在外能找到工作,也很容易被無良的僱主剝削或是被同事欺負,「在這裡(自閉症咖啡館),環境至少是友善的,前來的客人都瞭解他們的狀況,都願意給予耐心和鼓勵,我希望為他們開闢多一點這樣的地方,讓他們在安全友善的環境里靠自己的雙手賺取收入。」
話雖如此,在咖啡館裡逐漸掌握了技能,想要到外找工作的員工,阿德里也非常鼓勵,「他叫Hon Kit,在我們這工作了幾個月後,決定到霸級市場工作,他做得很好,我覺得非常非常驕傲。」阿德里猶如看著自己栽培的學生畢業進入職場,說這番話時,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李偉銘(Ad am ,右)和採訪當日第一天上班的伊然( Imran)是咖啡館每個星期五的服務 員, 他們負責給來客介紹當日的餐點, 確認點單後把食物和飲料盛好端上,客人用餐完畢 後,全程笑容可掬的他們會主動收拾碗碟,並動手清洗。(攝影:徐慧美)
溫和爸爸,也曾易怒暴躁
53歲的阿德里育有6名孩子,18歲的次子駱曼(Muhammad Luqman Shariff)患有自閉症。他一開始無法接受,不斷地帶著孩子尋訪醫生,不是為了替孩子尋找最合適的學習方式,而是抱著一線希望,想聽到醫生說孩子其實一切正常。「但是心裡明明知道,他不一樣。其他小孩哭,他會捂住耳朵很痛苦的模樣…他無法忍受陽光,我每一次都要把他從車裡硬拖出來…他不和你有眼神接觸,種種症狀已經擺在眼前。」
任誰見到現時的阿德里,都會稱讚他是有耐心的偉大父親,但他搖搖頭說自己曾經易怒,是駱曼讓他軟化,並成為有耐心的人,「舉個例子,我在工作,他不斷地開門關門,我說了很多次『Jangan』,但是他充耳不聞,這時會覺得很暴躁,衝上去想打他,可是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你像教訓其他孩子一樣對他凶,或是真的動手打他,他還是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他會害怕,會不敢接近你。」意識到自己和駱曼的距離越來越遠,阿德里覺得心痛,他想改變,他想讓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
接受了孩子的缺陷後,他送駱曼到私立學校學習,那時候駱曼差不多8歲,前兩年他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讓他結交多一些朋友,並安排兩天到咖啡館幫忙。在咖啡館裡,善於表達的員工一般負責應對客人,不善以言語溝通的則努力把洗碗、打掃等工作做好。阿德里開設咖啡館的初衷是為自己兒子的未來鋪路,他笑言:「我很理解他或許不能有和其它孩子一樣的成就,但就算他是一個洗碗工,我也覺得很驕傲。」他接著說:「打掃、清洗,這些工作,他們其實能做得很好,何必非得交給外勞而不給他們一個機會?」
餅乾、T恤等出自不同州屬自閉症患者之手的產品寄放在咖啡館裡擺賣,阿德里指,自己其實希望各地都有一家自閉症咖啡館, 但目前能做的是更好地應用現有的空間,為自閉症患者提供發揮的機會。(攝影:徐慧美)
從為了自閉「兒」到為了「自閉兒」
百年歸老後,自閉兒該何去何從,是阿德里和太太最擔憂的事,「雖說有兄弟姐妹,但那隱藏風險,要考慮到壓力值,我們自己就經歷過,24小時處在一起會有壓力,可如果他有工作,那至少有8小時在外,扣除睡覺時間,可能只有幾小時在家裡活動,不至於太大程度地干擾到其他人生活。」
一開始不外是為自己的兒子著想,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阿德里也隨之背負了更多的責任。放棄工作,全職管理ACP,他說當初是下定了決心,幾乎沒有掙扎,如今則是絲毫不感覺後悔。「我對這個計劃很有信心,我相信它會成功,之前的企業生涯似是在為我現在所做的事做準備。」家人對他的選擇,也非常支持,他說:「因為他們都知道是怎樣的狀況,知道我們是如何一塊兒經歷與面對的。」
阿德里不曾接受任何指導特殊兒童的訓練,但他的耐心和陪伴兒子駱曼的經驗,讓他能有效應對和指導其他的自閉症患者,其他特殊員工的父母偶爾也會聚集在咖啡館裡交換心得。阿德里指,大部分家長交代無需發薪給孩子,認為孩子能到咖啡館受訓已值得感恩,但對他來說,付出理應有償,所以堅持付給員工酬勞。咖啡館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支出和營收開始邁向持平,阿德里始終認為,永續的經營方式並不是一味地向外界索求,而是提供物有所值的產品和服務,並從中賺取應得的收入,同時讓弱勢在能發揮所長的位置站穩腳步。
自閉症咖啡館位於雪州蒲種的i M4 U中心,由中心無償借出場地,同時免繳水電費。 整體環境相當舒適,室內和室外都設有桌椅,每月營運開銷約4000令吉,主要收入 來自承辦自助餐,讓到中心培訓的員工享用早、午餐。(攝影:徐慧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