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視野】馬來熊研究開荒者黃修德 無悔踏上保育路
生活 / 心視野 最後更新 2017年08月5日 18時51分 • 報導:鄭宇晴
「有些事總要有人來做。」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簡稱BSBCC)創辦人兼執行總監黃修德,在19年前與馬來熊(Sun Bear)結下不解之緣,從研究到保育,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馬來熊有關。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但他還是堅持走下去,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保育馬來熊的重要性。
「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馬來西亞有熊。」從事馬來熊研究與保育工作的黃修德如此說道。熊,對許多大馬民眾來說是一個只能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動物,殊不知它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住在婆羅洲。
每天早上,黃修德與工作人員會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準備早餐,餵食後就會將它們放到設有圍欄的森林保護區。「我們會將成年熊和小熊分開,否則小熊可能會面臨被咬死的危機。」他表示,將馬來熊放到森林保護區里,是為了讓馬來熊找回自己的野生本能,才能將它們放回森林裡。「不要以為隨便將救回來的熊放回森林,就是happy ending(圓滿結局)。被豢養的馬來熊早已失去覓食、爬樹這些與生俱來的技巧,在外面(森林)遇到天敵,可能就一命嗚呼了,連反抗和逃走的能力都沒有。」
為了應付市場對熊物品 的要求,馬來熊也成了 非法獵捕的對象之一。 黃修德指出,近5年的 大馬馬來熊數量巨減, 每一隻馬來熊一生最多 能產下4至5隻熊寶寶, 低生產率的他們無法抵 抗大環境的改變及人類 的捕殺。
黃修德非常重視馬來熊是否具備求生技能,BSBCC的工作人員會對小熊進行各種培訓,希望能激發它們的潛能。「這些是天生的本能,要儘量在小熊時期就開始讓它們找回天性,否則長大後就難以激發出來了。」
他指出,許多被豢養的成年熊早已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些甚至因生長環境不佳而導致發育不良,必須終身住在BSBCC。截至今日,BSBCC只野放了兩隻馬來熊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獲選CNN英雄
BSBCC的馬來熊多是從民眾手中拯救回來的,「有些熊頭大身小;有些長得像侏儒;有些爪子已經被拔掉了…」每每看到這些被解救回來的馬來熊,黃修德心裡都非常難過。馬來熊是雜食動物,需要各種營養才能維持生活,而被豢養的馬來熊一般都營養不良的問題,「尤其是缺鈣」。他透露,去年10月拯救的馬來熊便是因長期缺鈣,導致骨骼疏鬆和盆骨破裂。「飼主等到事態嚴重時才向我們求助。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它已奄奄一息,完全不會動。」他感嘆,有著這些問題的成年熊一輩子都無法回到雨林,只能在中心裡度過餘生。
每一年,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都會為中心內的馬來熊進行年度體檢,以確保它 們處在健康的狀態。
採訪當天,正是黃修德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選為CNN英雄的那一天。他說,雖然還有很多人不認識馬來熊,但他相信,在那之後會有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想要更快地讓更多人知道保護它們的重要性,就得藉助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力量,讓大家知道多一些。」
碩士論文伊始,結下不解之緣
「我父親常會帶一些小動物回家。」黃修德的父親擁有一座果園,經常有小動物出沒,讓他對動物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觀察動物與昆蟲,常閱讀與動物飼養相關的書籍,還會幫自家寵物繁殖,然後將小寶寶賣掉,賺取零用錢。
小時候,黃修德的父親曾帶回一隻蠍子,他特別喜歡觀察蠍子吃東西的模樣,「現場看到蠍子吃東西的那種氣勢是很震撼的,跟我們隔著電視看國家地理頻道的感覺完全不同。」
「從小學開始,每次填寫志願表時我都會填獸醫或動物專家。」本著對動物的喜愛,黃修德從小便想好自己未來想走的路,無奈在1980年代,本地大專與動物相關的科系選擇不多,加上他成績中等,並沒有拿到第一志願。「當年,我的第一志願是博特拉大學的獸醫系。」雖然如此,黃修德並沒有放棄這條路,選擇到台灣屏東科技大學念畜牧獸醫文憑課程,並在畢業後當起研究助理,專門做野生動物調查。
每一年,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都會為中心內的馬來熊進行年度體檢,以確保它 們處在健康的狀態。
在當研究助理期間,黃修德發現自己對野生動物的興趣更為濃厚,決定轉攻野生生物學學位。
「在念了畜牧獸醫系後,我發現即便醫好了它們(家禽),它們最終還是會被吃掉;而野生動物研究則是研究它們的生活和行為等,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黃修德在美國蒙達那大學修讀學位時,遇上正在尋找學生做馬來熊研究的教授。兩人一拍即合,黃修德在完成學士學位後,便立即飛往原始低地雨林保護區達濃谷(DanumValley)進行碩士學位的馬來熊研究。當時幾乎沒有人研究馬來熊,無法借鑑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切研究從零開始。「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摸索,錯了就改,改了又改,才有現在的成果。」
研究初期,黃修德花了4個月才找到第一隻馬來熊。當研究助理的經驗讓他對野生動物研究的方式有所掌握,懂得如何將無線裝置放在想研究的野生動物身上,藉此追蹤及查看它們的生活形態。
他是畜牧獸醫畢業生,在做研究時無論是麻醉還是醫療都難不倒他。雖然如此,野外常會發生各種狀況,因此在進入森林時他還是會打起十二分精神備戰。「被大象追、車子被大象砸壞、遇到洪水爆
提供生態導覽 分享保育知識
創立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9年,黃修德直言遇到不少困難與挑戰,而最大的障礙便是人手和資金的不足。他透露,雖然保育中心與沙巴州森林局及野生動物局合作,但當局只提供場地,所有經費需由中心自己承擔。因此在開創初期,黃修德雖然還在美國修讀博士學位,但為了籌募經費還是特別從美國飛回來。「早期真的很辛苦,真的很感激我岳母的支持,她不僅幫忙照顧我太太和小孩,還給我資金。」
黃修德也透露,對馬來熊感興趣,又有使命感的人並不多,加上保育工作者薪金較低,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此中心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問題。「總體來說,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黃修德非常重視生態教育,除了在保育中心內做導覽教育,他也經常應邀到各大學校進行 保育工作坊及演講。圖為黃修德為來自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學生 進行馬來熊生態解說。
「許多人不懂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他認為,要保護馬來熊,除了保育工作,還需要教育。早在2014年初,BSBCC已開放於公眾參觀。透過園區導覽,民眾可以近距離觀察馬來熊在自然棲息地的生態,現場也提供導覽解說。
黃修德指出,生態教育可以讓民眾明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不是一味想要保護和照顧它們,而是想要讓它們可以回到森林去。」森林裡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若是馬來熊能回到自然界,不僅對提升野生馬來熊數量有幫助,還能藉此增加森林生態的演替。
遺憾錯過孩子成長期
走上保育這條路,黃修德的生活註定與森林連接在一起。完成博士論文後,黃修德回馬繼續保育工作,而台灣籍妻子則帶著女兒先回台灣,等待他打點好生活上的事宜再過來。「但等到我安排好,她們已經在那裡定下來了。」從此便與妻女分隔兩地。
「錯過就是錯過了,沒辦法補救。」
錯過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黃修德深感遺憾,但再多的遺憾與抱歉,也換不回那段時光。黃修德坦言虧欠家人,「在美國唸書時還有時間與女兒相處,後來我回到沙巴後,就很少見面了。」他頓了頓說,「一年只見兩次。」聽得出他話語間的無奈與難過。
雖然太太會在學校假期時帶孩子過來「探班」,但一家人相處的時間還是少得可憐。保育工作者的薪金不高,黃修德調侃自己「餓不死」,扣除平日的花費與寄回家的生活費,就已經所剩無幾了,所以沒辦法經常飛到台灣探望妻女。
忙碌的工作讓黃修德停不下腳步,饒是太太再諒解,也會有抱怨的時候。「其實我能理解的,先生長期不在身邊,發生任何事的時候都得自己扛。」除了妻女,黃修德的原生家庭也無法理解為何他要做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以前他們沒反對,但也沒有贊成。」直到近幾年,黃修德積極爭取被採訪的機會,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和知道馬來熊的存在與重要性,家人才開始看見他的「成就」。「現在他們就理解我的工作的重要性與使命了。」黃修德計劃在孩子們開始念大學時,便將太太接過來,一家團聚。
「雖然我不像他們賺那麼多錢,但我很快樂。」訪問的最後,黃修德笑說,雖然自己無法與身邊同齡的朋友相比,但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即便前路荊棘滿滿,困難重重,但他還是認為,再選一次,也會走上這條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6013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