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一家企業,主宰整個國家,投資中國發財,如今卻頗受爭議!

光頭強| 2017-08-10| 檢舉

新加坡這家過期,可謂無人不知,連中國都要拜師學藝。這家公司2017年凈資產規模為2750億新元,看著不多,但是占到了新加坡GDP的66%,牛吧。。。

一國總理的夫人,擔任一國最大企業的領導人,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是不合適的。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公子介

全文2908字,讀完大約4分鐘

在中國,要問哪個企業最牛,說法不一;但要問哪類企業最牛,答案只有一個:國企。

2017年世界500強中,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三大國企位列第2、3、4名,115家中國上榜公司中,絕大多數,都是國企。

在很多人看來,國企是社會主義的產物,強大無敵的國企,只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

其實不然,在資本主義國家新加坡,有一家國企,控制新加坡經濟命脈,被譽為「最牛國企」!

中國國企,都要拜它為師!

這就是淡馬錫。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淡馬錫

主宰一切,資本巨獸掌控獅城

淡馬錫有多牛?

今年7月,淡馬錫發布的年報顯示,凈資產規模為2750億新元(1970億美元)。看著也不是很多,但要知道,新加坡2016年的GDP不過2970億美元。也就是說,淡馬錫的凈資產,占到新加坡GDP的66%。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淡馬錫的統治力,還體現在對行業的控制上。淡馬錫參股了500多家公司,涉足交通、金融、通訊、地產、能源等重要領域,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淡馬錫100%控股的企業有——

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世界第二大港口運營商

新加坡電力:新加坡最大電力公司

新加坡能源公司:新加坡電力、管道煤氣供應商

新加坡[S.M]RT公司:新加坡地鐵、輕軌、巴士等公共運輸供應商

新加坡科技電信媒體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最大的電信公司之一

新傳媒集團:新加坡最大的媒體廣播機構和和僅地面電視廣播機構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豐樹:新加坡著名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MPH:新加坡著名的生態樂園旅遊公司

新加坡科技:新加坡最大電子工程服務公司

盛裕控股集團:新加坡全方位建築諮詢企業

淡馬錫參股的公司有——

新加坡航空公司:56%股份,全球十佳航空公司之一

新加坡電信:52%股份,新加坡最大的電信公司

凱德置地:40%的股份,亞洲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

新加坡翱蘭公司:52%股份,國際知名的農產品及食品貿易商

新科工程公司,51%股份,亞洲最大的國防和工程集團公司之一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勝科工業,49%股份,新加坡知名的的能源、水務與海事工程集團

星展銀行:29%股份,東南亞銀行界龍頭

新翔集團:40%股份,新加坡機場服務公司

吉寶集團,20%股份,新加坡最大的跨國企業

淡馬錫,相當於中國的國家電網+中石油+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國航+中糧+CCTV+……

是新加坡的淡馬錫,還是淡馬錫的新加坡?還真不好說。

淡馬錫投資遍布全球,尤其偏愛中國,對中國的投資占其整體的25%,規模僅次於對新加坡本土的投資(29%)。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淡馬錫擁有中國建設銀行4%的股份、中國工商銀行2%的股份、中國平安保險2%的股份和阿里巴巴1%的股份,還投資了京東、攜程、滴滴出行、匯源果汁、雅士利國際、世紀互聯等中國企業。

 

淡馬錫投資摩拜單車

連最近大熱的共享單車,也分了一杯羹,淡馬錫對中國,是真愛。

Sponsored Links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淡馬錫模式,最牛國企之路

淡馬錫在爪哇語中是「海城」的意思,「海城」本是新加坡的古稱,以國家古稱命名企業,淡馬錫的地位,可見一斑。

淡馬錫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濃厚的「國家」色彩。

1960年代,新加坡建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失業率居高不下,投資能力有限,許多企業僅靠私人投資難以為繼。

 

1959年6月,李光耀就職儀式

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政府創辦了一批隸屬財政部的國聯企業,進入鋼鐵、造船、石化等高風險、高投資工業項目領域,以此擴大就業,建立工業基礎。

到了1970年代,新加坡政府各部門興辦的企業呈泛濫之勢,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新加坡政府決定,由財政部(投資司)負責組建一家公司,專門經營和管理各類國聯企業。

這家公司,就是淡馬錫。新加坡開發銀行、新加坡航空公司等36家國聯企業,交由淡馬錫公司負責經營。

淡馬錫最初負責經營的35家國聯企業

1980年代,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淡馬錫也迅速發展壯大。自1974年成立以來的股東總回報率達15%,淡馬錫創造了「全球國有企業贏利神話」,被譽為「最牛國企」。

新加坡財政部擁有淡馬錫100%的股權,但不干預淡馬錫的運營;淡馬錫控股新加坡很多大型企業,也不直接參與管理,讓其獨立運營。這樣,新加坡政府以出資人的角色確保淡馬錫為國家戰略服務,淡馬錫又享有獨立自主的經營權,避免了國有企業「管多管死」的弊病。

這就是所謂的「淡馬錫模式」。

學習淡馬錫,中國國企拜師學藝

淡馬錫的成功,證明了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像私營企業一樣富有效率。對一度陷入困境的中國國企來說,無疑是一個學習的榜樣。

中國開始以淡馬錫為榜樣,成立國資委,以投資人的身份對國有企業進行管理,拉開了國企改革的序幕。

國資委第一任掌門人李榮融非常推崇淡馬錫模式,在任期間,曾多次赴新加坡學習。2016年,國資委新掌門人肖亞慶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強調,淡馬錫一直是我國國企改革的榜樣。

從政企分開,到現代企業制度,再到現在的央企合併重組……貫穿中國20多年國企改革的一條主線,便是以新加坡「淡馬錫」為目標。

「淡馬錫模式」,是中國國企改革的「靈丹妙藥」嗎?新加坡的「小國經驗」能夠被「大國複製」嗎?

淡馬錫的成功,當然有其管理經營上的獨到之處,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還是要歸功於「國字號」的身份。

正如前文所述,淡馬錫控制了新加坡港口、電力、航空、金融等行業。伴隨新加坡國家經濟的起飛,這些基礎性的壟斷行業,自然是「水漲船高」,淡馬錫「躺著就把錢掙了」。

新加坡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還是得益於「國字號」身份,淡馬錫才有機會,參與投資中國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成為中國市場開放的第一批受益者,賺的盆滿缽滿。

淡馬錫可謂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這個角度看,淡馬錫的成功,不是什麼「神話」。

官方背景,淡馬錫的原罪與爭議

成也「國字號」,敗也「國字號」。

淡馬錫因其官方背景,在新加坡和中國如魚得水,在其他國家,卻時常遭遇民族主義抵抗。

2006年,泰國首相他信家族控股的西那瓦集團,以738億泰銖(約合18.8億美元)的價格將49.6%的控股權出售給淡馬錫。這場交易就激起泰國大規模民族主義反彈,引發了泰國政治危機,最終釀成了軍事政變。

2006年泰國發生軍事政變

即使在新加坡國內,淡馬錫也頗受爭議。

根據新加坡公司法,淡馬錫享有豁免權,可以不公開財務。這讓新加坡公民無從知曉淡馬錫的投資狀況,也就無法監督國有資產。

2004年之前,淡馬錫的財務狀況,一度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淡馬錫,還飽受裙帶關係的質疑。

淡馬錫的現任執行董事兼CEO,不是別人,而是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妻子何晶。

淡馬錫執行董事兼CEO何晶

2002年,何晶被任命為淡馬錫執行董事。雖然淡馬錫堅稱何晶是收集反饋、進行評估後認定的「最佳人選」,雖然時任副總理的李顯龍持反對意見,這一任命,仍然在新加坡特別是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

彭博社、《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批評這項人事任命動機不當,國家利益可能被李氏把持。

結果呢?何晶至今仍是淡馬錫執行董事兼CEO,彭博社、《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卻因為報道,被迫認錯並公開道歉。

李顯龍夫婦

淡馬錫畢竟是規範化運營的現代企業,淪為李氏私產確實有點危言聳聽。但是,一國總理之夫人,擔任一國最大企業之領導人,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是不合適的。

今年6月,李氏家族爆發內訌,李顯龍的妹妹李瑋玲及弟弟李顯揚,發表聯合聲明,嚴厲指控李顯龍濫用職權、違背先父李光耀遺願。李顯龍隨後發表聲明反駁指控,稱弟妹的聲明已傷害父親締創的傳奇。

內訌原因真假難辨,內訌本身肯定是李光耀不願看到的。

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

企業做大了,有了自己的意志。

這可能也是一手締造「新加坡奇蹟」的李光耀,沒有想到的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5977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