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370飛機搜尋已結束 但我知道飛機在哪裡」 ——專訪澳海洋專家格里芬博士
國際在線
記者專訪馬航MH370搜尋專家格里芬博士
格里芬博士展示他認定的馬航MH370位置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大勇、張齊智):澳大利亞交通安全管理局本月中旬曾對外表示,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機構(CSIRO)對2014年失蹤的馬航MH370客機進行的漂移模型研究獲得了最新進展,認為該客機殘骸位置有較大可能存在於南緯35度附近海域。
南半球的冬季寒冷多雨,澳大利亞海洋學家格里芬博士在位於塔斯馬尼亞島霍巴特市的CSIRO海洋實驗室接受了記者專訪。他率領團隊追蹤搜索MH370客機已長達三年之久。在提交給澳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報告中,格里芬指出,由於此前馬來西亞、中國和澳大利亞三國在南印度洋12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搜索勞而無功,他們經過最新的洋流測試並深入分析數據後得出結論,飛機殘骸位於南緯35度,也就是原搜尋區域以北。「2016年我們進行了洋流測試,當年年底我們就做出了飛機位於南緯35度的判斷。當時,我們還是有點擔心結論有錯誤。於是,我們又不斷地檢查驗證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我們現在非常確信,飛機就在那片海域的可能性很大。」
此前,調查人員根據MH370航班飛行的最後衛星數據,經過精密計算,在印度洋上空虛擬了一條稱為「第七弧」的曲線,認定飛機應該是按照這個曲線沉入印度洋海底。早先的12萬平方公里搜尋區域一直是集中在南緯39度至36度之間,但是沒有任何發現。對此,格里芬認為,飛機是垂直墜落還是滑行後墜落未知,再加上洋流等因素,搜尋區域出現較大偏差可以理解。現在,他認為自己判斷的位置之所以精確,是因為根據目前發現的飛機碎片的地點,沿著第七弧線進行漂流試驗,反推飛機的墜落區域,結果發現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南緯35度的海域。「經過電腦模擬試驗以及對模擬器進行了幾年的運行軌跡分析,再加上對比六塊來自MH370飛機碎片的運動軌跡,我們確認飛機墜落於南緯35度的海域,因為只有在那裡,模擬器的運動軌跡與真實碎片的軌跡相吻合。」
為了實地驗證自己的結論,格里芬率領20多人的團隊,從波音公司爭取來一整塊真實的飛機側翼,將其切割出了一塊類似在法屬留尼旺島找到的MH370殘骸的形狀。然後,科學家將試驗品裝上定位系統,將其放入洋流之中,進行海洋漂流測試。他們發現,真正的飛機殘片會漂移得比較快,而且會向左漂移大約20度,如果排除這一誤差,就會發現這塊複製品的漂流的速度和方向,都符合真正殘片在2015年7月漂流到留尼旺島的情況。因此,格里芬博士相信自己終於鎖定了飛機的位置。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搜尋工作已經停止,格里芬目前還暫時無法驗證試驗成果。即便在他確定的這片海域,搜尋面積也從1000到2.5萬平方公里不等。當記者問他,「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尋找飛機,可是在你劃定的區域依舊找不到,那你該怎麼辦?」格里芬笑著說,他是科學家,不喜歡假設,他願意用事實說話。「如果沿南緯35度搜尋了5000或10000平方公里,還沒有找到飛機,那就要徹底搜尋整個2.5萬平方公里了。這就是我們在報告里指出的,不能僅僅搜尋很小的一塊水域。如果還是無法找到,我只能承認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也告訴了政府,如果要繼續搜尋,將會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
格里芬曾參與過多個海洋搜尋項目,但他認為這次任務最難忘,最具挑戰性,也最令他全身心投入,因為MH370航班上也有澳大利亞人。遇難者家屬曾表示,希望他繼續找下去。當記者稱讚他任務完成得不錯,應該感到驕傲時,格里芬說:「非常感謝。但是,找不到飛機,我的工作就稱不上完美。」
歷時三年的海上搜尋儘管令人失望,但澳大利亞卻得到了寶貴的收穫,那就是一份詳細的南印度洋深海地圖。此次搜索所繪製地圖的精細度是原有地圖的15倍。該區域如今是全球所有海域中測量數據最全面的。科學家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研究洋流和氣候變化,預測海嘯風險,深海打漁船也將從中獲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