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大膽預言:「納吉大選若微差敗輸,或會玩當年1969年奪權陰招!!」 (附錄:1969年大選回顧)
(吉隆坡22日訊)前首相敦馬哈迪警告,國陣若在來屆全國大選以微差敗選,可能會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甚至不排除宣布緊急狀態,以保住政權。
他認為,首相拿督斯里納吉預料將不惜一切保住權位,包括重劃選區與大拋銀彈。
他說,這些手法若仍無法協助國陣勝選,那麼國陣可能會祭出緊急狀態,力保布城。
「在野黨要面對的是,如果國陣微差落敗,可能會宣布選舉無效,又或者,政府會拒絕承認敗選。」
他也是土著團結黨總裁,他今日在部落格貼文說,國陣接著可能會指責在野黨選舉舞弊,並派遣流氓製造騷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有緊急狀態,並停止國會。接著,會成立國家行動理事會,以政府形式治理國家,就如1969年一樣。」
他說,屆時,國陣就會用錢來收買在野黨國會議員跳槽。只待國陣掌握足夠的大多數,就會取消緊急狀態,然後成立國陣政府,並恢復國會。
【延伸閱讀】
1969年第3屆馬來西亞大選回顧
聯盟在選舉中受重挫,引發513種族暴亂和流血事件,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爾後的政局發展,如聯盟擴大至國陣,擁有兩大目標(不分種族消除貧窮與重組以職業區分種族)的新經濟政策出爐,並且影響人民至今。
這次大選氣氛緊張,勞工黨抵制大選,主辦群眾運動,呼籲選民不要投票。一些政黨以華裔和印裔政治地位、語言和文化等敏感性問題作為主要競選課題,激發人民的情緒。
華印選民不滿馬華和國大黨在這些問題上所持的態度,甚至喪失信心。加上反對黨達致競選協議,在野黨氣勢如虹。
在國會選舉中,20名國席候選人不戰而勝,聯盟9人,沙統11人。13名候選人因未獲超過1/8選票而喪失按金。同時,聯盟另有11名候選人在州議會選區中不戰而勝。在州議會選舉中,69名候選人喪失了按金。
大選結果,聯盟仍控制國會,在西馬104個國會議席里贏獲66席,但總得票率僅49.1%,反對黨在國會贏得37席,佔總得票率50.9%。這是獨立以來反對黨得票率最高的一次,但贏得的議席卻不是最多一次。
東姑阿都拉曼交棒
聯盟的地位受到反對黨強大威脅,巫統也受到伊斯蘭黨和人民黨的挑戰。聯盟的另外兩個夥伴黨,馬華和國大黨也嘗敗績。數位部長及聯盟高層領袖敗陣,包括當時表示不需要華人票的敦馬哈迪(第4任首相)。
大選初步成績揭曉後2天,當沙、砂兩州及馬六甲一個國會選區的選舉仍未完成時,爆發了歷史上最悲痛的513事件。爾後東姑阿都拉曼卸下首相職,由副首相敦拉薩接棒。
這次種族暴動事件導致國家元首於5月15日頒布《1969年第1緊急(必需權力)法令》,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國州議會被解散。以拉薩為首的國家行動理事會(MAGERAN)掌握實權,取代民選政府,而敦阿都拉(第5任首相)則擔任該理事會的秘書。
馬華失2部長職
政府事後發表513事件的白皮書,把事件的根源歸咎於種族經濟的懸殊和分化。
513事件後,政府修訂了《1948年煽動法令》,任何人質問聯邦憲法下的權利、地位、特權及君權都屬違法。政府也修訂《1954年選舉犯罪法令》,煽動法令第4(1)條文下罪名成立者,5年內不得參加競選,如他在定罪那天已中選,其席位將被懸空。
另一方面,馬華以不獲得華裔支持為理由退出內閣,接著就發生513事件。1971年恢復議會民主,解散國家行動理事會後,馬華在內閣中失去兩個重要的財政部長和貿工部長職。
這場大選的平均投票率約73.7%,西馬國會選舉的投票率是72.9%,上屆是78.9%。在州選舉方面,西馬的投票率是73.1%,比上屆大選低約5%。勞工黨抵制大選和投票日前日益緊張的氣氛,是導致投票率降低的部分原因。這種情形在投票率最低的雪蘭莪尤其顯著,投票率降到65%。
沙聯盟大勝 砂州局勢緊張
沙巴共有16個國會議席,沙統候選人在11個國會選區不勞而獲。沙巴華人公會的3名候選人及沙統的2名候選人(兩黨都屬聯盟)贏獲其他的席位,使沙聯盟囊括沙巴的全部國會議席。沙州共有24名候選人參加大選,其中2人喪失按金。
砂拉越共有94名候選人角逐24個國會議席,221名候選人競選48個州議席。結果砂聯盟贏獲7國15州席,砂人聯黨奪5國12州席,砂團結社會黨獲2國8州席,砂國民黨得9國12州席,獨立人士奪國州議席各1席。共有24國84州席候選人喪失按金。
砂拉越選舉在困難與動盪不安的局勢下完成。1970年6月29日,一批選舉官在砂州第三省的一個投票站完成工作後,乘小船回途中遭馬共分子襲擊,造成3死4傷慘劇。7天前已有一枚地雷在同一省的一個投票站前爆炸。
沙巴投票率是72.5%,砂州國會選舉的投票率是79.6%,州選舉的投票率是80%。同時,沙巴的廢票率是3.3%,砂州國會選舉的廢票率是7.2%,州選舉的廢票率是6%。
廢票率高的部分原因是國州議會選舉同時舉行,令選民感混亂;也有證據顯示廢票是一種抗議票。
1974年4月,以國陣為名的聯合政府成立。國陣政府從這場選舉中吸取教訓,修訂了多項法令條例管制競選活動,嚴密監視和管制一切有關國州選舉與補選的宣傳及拉票活動,包括禁止召開群眾大會和示威遊行。
聯盟拉攏反對黨 組政府緩和局勢
聯盟不僅在國會議席受挫,在州議會選舉中遭到更大的打擊,喪失多州議席,連檳城州執政權也丟失給以野黨身分初試啼聲的民政黨,同時也不能從伊斯蘭黨手中奪回吉蘭丹州的執政權。
1968年成立的民政黨在大選中,竟奪得檳政權,敦林蒼佑取代馬華的丹斯里王保尼成為第二任首長。
民政在檳州24個州議席中,贏獲16席,同時在其他州也有斬獲,雪蘭莪(4)、霹靂(2)、吉打(2),馬六甲與彭亨各1席,另有8人中選為國會議員,成績奇佳,令人刮目相看。
聯盟在霹靂和雪蘭莪州僅分別奪得9席,面對不能組成佔大多數席位州政府的窘境。
時任首相敦拉薩提出聯合政府的合作方式,拉攏當時的反對黨,即民政黨、伊斯蘭黨、人民進步黨,以及砂拉越的人聯黨,成功在檳城、霹靂、雪蘭莪、吉蘭丹和砂拉越,共組聯合政府,緩和當時緊張的局勢。
此外,1966年誕生的行動黨首次參加大選即一鳴驚人,派出23名國會和48名州議會候選人中,13人當選國會議員,31人當選州議員,一躍成為國會最大反對黨。該黨的輝煌戰績,多少應歸功於統治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在西馬遺留下的影響力。
人民進步黨則奪4國12州議席,伊黨贏12國40州席、人社黨奪3州議席、獨立人士只得2個州議席。
1972年8月31日,拉薩在國慶日演說中提到國陣概念。同年12月28日,拉薩與伊斯蘭黨簽署13點合作協議,伊黨加入國陣。1974年7月國陣成立,西馬只有行動黨不加入,東馬則是砂國民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5433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