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PTR終於自爆,再玩Money Game,國陣不倒國家先倒!
4月22日下午,驚傳著名的金錢遊戲(Money Game)公司JJPTR自爆倒閉,投資者紛紛不知所措。直至晚上10點,公司老闆Johnson Lee終於通過面子書承認公司銀行戶口被凍結!
「大家好,相信大家都知道發生什麼事~我不是不交代,是交代後一定會有人舉報導致凍結公司銀行,我們裡面還有錢的~但我們裡面有很多外人,我也不知道是誰,但我要給你們的一個方案,但我得跟IB們商量~老實說,他們是最信任我的人,才會買IB這個權利,所以我會有幾個方案給這41間panches做投票,大概明天會告訴你們~這次我的失誤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但我不是逃避責任的人,隻是我必須要保護公司銀行的錢,免得你們去報警~」
雖然如此,死到臨頭,老闆仍然在死雞撐飯蓋,不斷給不同的理由瞎掰。
許多人對金融投資計劃都會有一點認識,最基本的如是: 公司集資,發展,獲利,然後把利潤分給投資者。我們知道每個投資計劃都會有其風險,分別隻是風險的高低不同。而這些計劃的正當性是來自它的合法性。
過往,我們會說這是一項金融投資計劃,但我們不會說這是「金錢遊戲」。但是,當有人把這類合法的金融投資計劃都歸類成「金錢遊戲」時,這給了詐騙集團很大的機會。
於是,他們把他們的投資詐騙計劃設計成一種「有風險但也獲利很大」的樣貌,同時也稱之為「金錢遊戲」,用意是告訴投資者: 「我們和他們是一樣的,投資有風險有盈虧都是正常的事。如果說我們騙人,那麼大多數的投資公司都是騙人了。」 以這樣的說法來消除投資者的疑慮。
但是,這種「金錢遊戲」由來久之。這種遊戲,一般上被稱之為龐茲騙局(英語:Ponzi scheme),這其實是非法性質的層壓式推銷或稱「金字塔式騙局」商業推銷模式的一個著名的、成熟的代表案例,發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但到今日各種變體依舊存在金融市場中。
其運作模式為參與者要先付一筆錢作為入會代價,這與一般的理財會社的會員並無區別,但在龐氏騙局中,所賺的錢是來自其他新加入的參加者,而非公司本身透過業務所賺的錢,即所謂「拆東牆補西牆」。投資者通過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付錢,以支付上線投資者的投資與利潤,初期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以利於推行,再逐漸拉長還款時間。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流入不足支出,當現金總量龐大時尚不足以崩潰,甚至也可以正常投資事業來持續運作,但直到騙局泡沫爆破時,最下線的大量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
這個投資計劃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投資一種東西,然後獲得高額回報。但是,龐茲故意把這個計劃弄得非常復雜,讓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世界經濟體系一片混亂,龐茲便利用瞭這種混亂。他宣稱,購買歐洲的某種郵政票據,再賣給美國,便可以賺錢。國傢之間由於政策、匯率等等因素,很多經濟行為普通人一般確實不容易搞清楚。
其實,隻要懂一點金融知識,專傢都會指出,這種方式根本不可能賺錢。然而,龐茲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虛,另一方面則設置瞭巨大的誘餌,他宣稱,所有的投資,在90天之內都可以獲得40%的回報。而且,他還給人們「眼見為實」的證據:最初的一批「投資者」的確在規定時間內拿到瞭龐茲所承諾的回報。於是,後面的「投資者」大量跟進。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有4萬名波士頓市民,變成龐茲賺錢計劃的投資者,而且大部分是懷抱發財夢想的窮人,龐茲共收到約1500萬美元的小額投資,平均每人「投資」幾百美元。當時的龐茲被一些愚昧的美國人稱為與哥倫布、馬可尼(偽無線電發明者真正無線電發明者為尼古拉.特斯拉)齊名的最偉大的三個義大利人之一,因為他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瞭錢」。
龐茲住上瞭有20個房間的別墅,買瞭100多套昂貴的西裝,並配上專門的皮鞋,擁有數十根鑲金的拐杖,還給他的妻子購買瞭無數昂貴的首飾,連他的煙鬥都鑲嵌著鉆石。當某個金融專傢揭露龐茲的投資騙術時,龐茲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反駁金融專傢,說金融專傢什麼都不懂。
1920年8月,龐茲破產瞭。他所收到的錢,按照他的許諾,可以購買幾億張歐洲郵政票據,事實上,他隻買過兩張。此後,「龐茲騙局」成為一個專門名詞,意思是指用後來的「投資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以回報。
自龐茲以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龐氏騙局」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
由於「龐氏騙局」並不高明,受騙的大都是社會底層民眾,涉及的範圍會比較大。這種事情並不會絕跡。在馬來西亞如此,在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如此。所謂防範,隻有靠人們自己的警惕,而關鍵在於,不要貪心,不要以為天上會掉餡餅。不要相信那些輕易就能賺大錢的鬼話。但是,現代社會在金錢慾望的引導下,越是違背常理的賺錢大話,越是容易使人相信。這也常常使人無奈。對於某些人來說,吃虧上當也不會吃一塹長一智,前車之鑒也沒有任何作用。我們還能怎麼辦?在「龐氏騙局」的原始正宗版裡,也隻有少數「投資者」挽回瞭一部分損失。
各種各樣的「龐氏騙局」雖然五花八門,千變萬化,但本質上都具有自「老祖宗」龐茲身上沿襲的一脈相承的共姓特徵。
眾所周知,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乃投資鐵律,「龐氏騙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騙子們往往以較高的回報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而從不強調投資的風險因素。各類案件的回報率可能存在差異,有些高得離譜,如龐齊許諾的投資在45天之內都可以獲得50%的回報,有些則屬於穩健的超常回報,如麥道夫每年向客戶保證回報隻有約10%,但他非常強調「投資必賺,絕無虧損」。但無論如何,騙子們總是力圖設計出遠高於市場平均回報的投資路徑,而絕不揭示或強調投資的風險因素。
由於根本無法實現承諾的投資回報,因此對於老客戶的投資回報,隻能依靠新客戶的加入或其他融資安排來實現。這對「龐氏騙局」的資金流提出瞭相當高的要求。因此,騙子們總是力圖擴大客戶的範圍,拓寬吸收資金的規模,以獲得資金騰挪回補的足夠空間。大多數騙子從不拒絕新增資金的加入,因為蛋糕做大瞭,不僅攫取的利益更為可觀,而且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大為降低,騙局持續的時間可大大延長。
「天才」或「專傢」形象。實際上,由於缺乏真實投資和生產的支援,騙子們根本沒有可供仔細推敲的「生財之道」,所以盡量保持投資的神秘姓,宣揚投資的不可復製姓是其避免外界質疑的有效招術之一。當年《波士頓環球時報》的記者曾經撰文揭露龐齊的騙局,卻被龐齊以「不懂金融投資」為由加以批駁。
為瞭支付先加入投資者的高額回報,「龐氏騙局」必須不斷地開發下線,通過利誘、勸說、親情、人脈等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從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資者結構。塔尖的少數知情者通過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參與者而謀利。即便是高深莫測的納斯達克前董事會主席麥道夫也免不瞭拉攏下線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傢人和生意夥伴開發「下線」,有的人因成功「引資」而獲取傭金,「下線」又開發新「下線」,滾雪球式的壯大為「金字塔」結構。
較之一般的金融詐騙,「龐氏騙局」受害者更多,影響面更廣,危害程度更深,隱蔽姓更強,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
(一)受害者人數眾多。
「龐氏騙局」固有的金字塔型投資者結構和欺騙拉攏下線的傳銷方式決定瞭受害者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方能有效維系騙局所需的現金流。因此,典型的「龐氏騙局」受害者往往人數眾多,如龐齊當年受騙的投資者達4萬之眾,以非法集資為特點的哥倫比亞「金字塔騙局」受害人數達200萬之多,新近的麥道夫案件受騙人數難以計數,除美國本土,麥氏欺詐案還波及英國、法國、瑞士、西班牙、日本等國。
(二)受騙金額巨大。
「龐氏騙局」的肇始人根本沒有想過償還投資本金,因此他們從不擔心涉案金額過大,並且騙子們認為集資金額的增大,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因此,在滾雪球效應累積下的「龐氏騙局」,其涉案金額往往高於一般的金融詐騙。如龐齊當年詐騙瞭1500萬美元,哥倫比亞非法集資案涉案金額達8億美元,麥道夫案件更是達到瞭空前的600億美元。
(三)社會影響面廣,影響層次眾多。
「龐氏騙局」的受騙人數和受騙規模決定瞭其社會影響面遠超過一般的詐騙案件。其影響層次呈現出多元化的走向,既有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也有金融投資從業人員,更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一般民眾和退休人員,由此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較為嚴重。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因為民眾情緒而危及金融穩定與社會秩序。例如哥倫比亞金字塔騙局就在一些地區引發瞭大規模騷亂。
(四)危及投資信心和金融穩定。
鑒於「龐氏騙局」的影響力和危害姓,其對投資者信心的打擊是致命的,每次「龐氏騙局」過後,總要用相當長的時間去修復受損的金融秩序,而恢復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以麥道夫弊案為例,由於大量的金融機構捲入其中,造成金融機構的客戶對金融機構喪失信任感,引發大規模的連鎖訴訟,使已經遭受金融海嘯重創的華爾街再添新傷。
(五)騙術的欺騙姓和隱蔽姓造成監管追查的困難。
高明的「龐氏騙局」 多採用晦澀難懂的投資技術,使生財之道看上去似是而非,又仿佛切實可行,輔之以穩定的超額回報,能夠有效地欺騙一般投資者甚至專業投資者。「龐氏騙局」的知情者往往掌控著集團的核心訊息,任人唯親,並嚴格保守集團的財務秘密,從而降低瞭被外界揭露或查處的風險。比如,麥道夫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和交易部門分別在不同樓層辦公,麥道夫對公司財務狀況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對作為公司高管的子女親戚也從不透露,而投資顧問業務的所有賬目、文件都被麥道夫鎖在保險箱裡。缺乏透明度和各種各樣的欺瞞手段使得「龐氏騙局」往往能在監管者的視野外維持相當長時期。
馬來西亞的朋友,必須重新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慎防龐氏騙局!
文章來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