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迫近,選民應該「選黨不選人」或「選人不選黨」!

大選期間常被挑起選民應該「選黨不選人」或「選人不選黨」的話題,在前兩屆的大選,華裔選民偏向把選票投給屬意的政黨,尤其是華裔年輕選民在308全國大選在野黨喊出的兩線制口號,和505全國大選的改朝換代口號中,更充分體現「選黨不選人」,導致國陣中的華基政黨蒙受重創。
隨著第14屆大選迫近,選黨還是選人,相信仍會成為課題之一,本期《東方熱話》邀請公正黨十八丁州議員蔡依霖和馬青霹靂州署理團長李浩誠,一同探討華裔年輕選民在來屆大選到底會秉持「選黨不選人」或「選人不選黨」的觀點。
李浩誠說,針對「選人」或「選黨」,基本上各黨的中堅支持者都會投選各自的政黨,當選人或選黨的口號被挑起,往往只能影響中間選民。
他分析,在當下的政治局勢,華、巫裔年輕人都傾向「選黨不選人」,但華裔的「選黨」是傾向在野黨,而巫裔年輕人的「選黨」則傾向巫統,這是兩者的分別。他說,在「505」大選,巫裔年輕人基本上一半支持國陣或巫統,另一半支持在野黨,可是,如今局勢有變,巫裔年輕人已傾向支持巫統,並相信巫統更能捍衛他們的權益。
他也認為,在「選黨」和「選人」方面,年輕人「選黨」的比率會高於中老年人。
「以太平為例,現在的年輕人畢業後很多往外工作,且教育水平提高,很多事情懂得自己處理或上網查詢資料,對政黨的服務依賴不高,而中老年人居住在太平,有地方上的課題會尋求政黨的協助,無形中傾向於『選人』」。
宣傳手法獲民心
「在野黨宣傳手法很成功,煽情和吸睛技巧好,容易吸引年輕人,所以,預料來屆大選,年輕華裔選民依然會傾向在野黨。」
「『選黨不選人』對希聯有利,但『選人不選黨』也不見得對國陣多有利,而『選黨不選人』,會錯過把有素質的領袖進入國州議會,喪失人才。」
蔡依霖則認為,年輕人普遍上會「選黨」,並傾向支持在野黨。「不論是華裔年輕人或是其他種族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對執政黨有很多的不滿和意見,這是全球的趨勢。」
「英國公投脫歐,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莉在形勢大好之下最後敗陣,都體現當下年輕人的不滿。」
她直言,何況大馬獨立60年來,不曾有過政黨輪替,還有貪污腐敗、高官涉及醜聞課題、消費稅、經濟不景導致馬幣幣值下滑,以及教育課題等,整個印象中很難讓民眾對執政黨有信心,而這也是執政黨的劣勢。
她個人主張「投黨不投人」,以改變國家的命運,惟她希望每個政黨在遴選候選人時,要選出最好的候選人,準備為民服務的候選人。
鼓勵華青加入政黨了解政局
李浩誠鼓勵華裔年輕人參加政黨了解政局,以在大選時在選黨或選人時,作出最有利於國家穩定的抉擇。他表示選人或選黨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大馬國情不似台灣或美國。
「在台灣,不論選藍營或綠營,雙方在言語、文化、宗教及飲食各方面都一樣,選誰都不是大問題,而大馬則不同,您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將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他認為,時下年輕選民已經具備足夠的智慧和判斷能力,但如果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一面倒,即使具判斷能力,所作的決定也會偏向一方。
他說,提升政治認知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加入政黨,不論任何政黨,只要符合自己的理念就參與。
蔡依霖則表示,她不會低估選民在判斷選黨或選人的智慧和能力,指政黨應主動了解選民的需求,不能和時代脫節。
「倘若我國的教育能融入更多的政治教育內容,有助於提升人民的政治認知,摧生更多好的政治人物。」
改朝換代更好或更壞?
蔡依霖鼓勵年輕選民來屆大選繼續「選黨不選人」,並確保改朝換代的熱情「烈火莫熄」,提高投票率改變國家命運。
她坦言低投票率和許多年輕人尚未登記為選民,是在野黨的隱憂。「國內有420萬名適齡國民未登記選民,以年輕人居多,若年輕人登記選民和投票,比較有利於在野黨。」
她指出,「改朝換代」口號在505大選發酵,好些年輕選民專程從國外回國投票,可惜最終功虧一簣,擔心選民可能灰心,認為改朝換代已無望而在來屆大選不出來投票。
冀在野黨能團結
她促年輕人堅持改朝換代的信念,並冀望在野黨能組成更團結的聯盟,讓選民有信心國家能改朝換代,則選民必能盛情重燃,提高投票率。
李浩誠則指,「選黨不選人」在505大選唱響,華裔選民投選了民聯各成員黨,後果是「改朝換代」沒發生,反促成伊斯蘭黨的坐大,大力推動伊刑法,這是「選黨不選人」的後果。
他直言,尋求改朝換代或求變並沒有錯,但他希望年輕人能多收集資料來判斷和分析,改了之後國家會否變得更好,或是更壞。
他說,與希聯走在一起的土著團結黨,該黨會長丹斯里慕尤丁表明即使變天,新政府也不會承認統考文憑,而希聯的行動黨也沒扮演制衡角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9944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