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招到像中國那樣一批有著工程製造經驗的人才不可想像。中國至今還不在馬來政府勞務輸入國名單中,工作簽證僅根據投資額度配發,比例十分有限。
儘管 IMF 預測馬來西亞 2017 年 GDP 增長 4.5%,但在 2016 年 12 月 19 日,其貨幣 " 令吉 " 卻跌至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外因是美元加息、特朗普當選,內因則是馬央行控匯措施過嚴,以及國有投資機構 1MDB 所爆發的全球最大金融醜聞。
隨著中國主導在馬建設的一系列港口、鐵路等項目的落實,馬來西亞作為一個與中國無正面南海衝突的溫和穆斯林國家,日益被視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樞紐中的樞紐 "。不管未來歲月中馬來西亞哪一派執政,中馬關係友好互利的主旋律不會變。
不過,筆者在日前對馬來半島的商務考察中,通過會見多個馬來西亞開發區和商務團體代表,也發現投資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或者說是潛在的風險。下文一一道來。
馬來西亞國情
馬來西亞國土面積有 3 個浙江省那麼大,人口卻只有 3000 萬,不到浙江的七成。由於位於赤道附近,氣候常年保持在 31~35 度,每年的 1~2 月和 7~8 月由於海洋的季風和處於乾季,氣候濕熱,而 10~12 月份處於雨季,氣候相對宜人,不過屋內一年到頭都得使用空調或風扇。
駕車橫穿馬來半島,可以發現人口基本集中於沿海的吉隆坡、檳城、新山、馬六甲等城市。其他區域人口稀少,絕大部分土地均覆蓋著茂盛的棕櫚樹和人工種植的橡膠林。棕櫚油和橡膠,都是馬來西亞重要的出口商品。
馬來西亞在 1957 年剛擺脫英國殖民而獨立時,華人和馬來人比例大致相當。然而至今,華人比例萎縮到總人口的 24%,土著馬來人和印尼來的馬來人占 65%,印度裔和其他已入籍的外國人占 10% 以上。究其原因,華人主要經商,受教育程度高,實行少子精養。而馬來人多信奉伊斯蘭教,法律上至今還保留著一夫四妻制傳統,生育率非常高。
馬來西亞政界頭面人物,基本都是土著馬來人。前幾任首相頒布的法律法規明顯對華人不利,如限制華文學校的發展,限制華人上大學和入職公務員的比例,同時規定華人的上市公司的董事必須具有 30% 的土著人比例等。
馬來西亞的華人一直保持著抗拒同化的族裔獨立性,這點和天主教為主的菲律賓以及佛教為主的泰國的華人很不同。後兩個國家因為華人和當地人通婚,基本混血在一起,以至於其不少政要都有華裔血統。其實,東南亞的華人青年由於膚色白,很受當地人青睞,可是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拒絕與本地其他族裔通婚。
普通馬來西亞華人從小都上華文小學和中學,學校以英文、普通話(簡體字)和馬來語授課,所以這三種語言華人都能說一些,外加在家說的廣東話或福建話。普通話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來自廣東和福建的華人能有個共同語言交流。
由於政府撥款通常只給僅以馬來語和英語授課的公立學校,那些自家畢業生申請公立大學不被承認文憑的華文學校,只能靠華人商社的捐助以及學生的學費勉強經營。翻開每天的華文報紙,都可以看到華人社團向首相爭取平等教育的權利。話說回來,本屆政府對華裔實施了一些寬容政策,華裔處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中馬經貿急速增長
近來,馬來西亞由於油氣資源市場不景氣,財政赤字從早期的 2000 億令吉急速攀升到如今的 6000 億令吉;政府給予汽油價格的財政補貼也不得不削減;政府還效仿歐美國家,於 2016 年開始對國民徵收 6% 的消費稅。
中國出台的 " 一帶一路 " 戰略發展計劃,對馬來西亞經濟如同雪中送炭。納吉首相視中國為外交的重中之重,前不久專程去中國訪問一周,成果纍纍,帶回了中國 1440 億令吉(1 令吉等於 1.58 元人民幣)的投資承諾。納吉極力支持中國給予優惠貸款的 550 億令吉的東海岸高鐵項目。此高鐵將從中國昆明南下曼谷到吉隆坡,最終終止於新加坡。然而,新加坡卻主張使用日本高鐵。
納吉為了開發不發達的東海岸地區,還和中方簽署了關丹工業園和關丹港口擴建工程,其中園區給了中方 49% 的股份,港口給了中方 40% 的股份。納吉還讓中國參與合建馬六甲黃京港和巴生港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港口,這在馬來西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雖然中馬合作建設 " 一帶一路 " 惠及兩國人民,然而馬來反對黨們一刻也沒有消停,喋喋不休地指責納吉 " 賣國求榮 "、" 妄圖將馬來西亞變成中國的一個省份 "。納吉多次在媒體上反問:" 為什麼我們以前可以歡迎美國投資,後來歡迎日本投資,沒見到你們指責,而近年來美日資本枯竭,中國資本寬裕,我歡迎中國投資,發展經濟,你們怎麼就開始不停地責罵?"
目前中馬兩國最大的合作項目—中馬關丹產業園區,只有一家廣西來的聯合鋼鐵正在基建當中。該投資總額 84 億人民幣,計劃生產 350 萬噸鋼鐵。鐵礦石利用擴建的關丹港口(由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擴建)從鄰近的澳洲進口,成品出口東協和歐美,這樣可以避免特別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稅。
從工地上可以看出,工程進展緩慢,開工超過兩年,現場才建成 3 棟宿舍樓,施工場地尚未平整完。勞工基本是孟加拉人,動作遲緩,很多大型機械還處於閒置狀態。工地的代表說,聯鋼將此問題上升到納吉首相那兒之後,馬政府特批了一些中國建築工人的勞務簽證。
由於中國不屬於馬來西亞的外勞輸入國,基建主要依賴孟加拉和緬甸的外勞,這些不熟練工人的效率非常低。另一方面,關丹基礎設施和港口均不完善,當地幾乎沒有熟練的產業技術工人和工程師。部分工人習慣拿到工資後,不花完錢是不會來上班的。這對投資方是很大的考驗。
中國產的家電,充斥馬來西亞幾乎每一個超市。走在人口稀少的關丹市大街上,看到華為和聯想專賣店裡生意興旺。中國品牌的電子產品和家電一樣,價廉物美,很受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百姓青睞。
檳城是僅次于吉隆坡的馬第二大城市,是個成熟的製造基地,尤其電子製造業非常發達,美國的英特爾、希捷硬碟、美國第一太陽能(2GW 碲化鎘薄膜組件產能)全球生產基地均在此。中國的晶澳太陽能,為了躲避歐美施加於中國晶矽組件高達 250% 的反傾銷稅,不得不將 1GW 產能布局於此,利用馬來西亞作為出口基地。
和新加坡隔個狹窄海灣的南端城市柔佛州新山市,成立了伊斯干達特區。此特區在中國名氣很大,被譽為 " 馬來的深圳 "。主要原因是廣東一家房企耗資千億,將正對新加坡的那塊地填海建設。該計劃涵蓋 2.1 萬套住宅,針對國人設立的中小學、大學、老人養老的醫療產業園、若干 CBD 辦公樓等,規劃猶如蘇州新加坡工業園一期那麼大。現場看到上百名國內派來的銷售團隊。
新山的馬來西亞華人,人人都知道此樓盤,都說這樓盤是賣給新加坡人和中國人的,我們馬來人買不起的。馬來西亞目前外勞到手的薪資才 1000 令吉左右,本地普通人也就 2000 到 3000 令吉的月薪,只買得起新山當地開發商開發的均價 4000 令吉一平方的房子(還是套內面積,全裝修),哪裡吃得消中國和新加坡房價。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造船業遭受嚴重打擊,外加中國的上海洋山港、寧波港、深圳港等均能起停萬噸巨輪,不再像過去那樣小船到新加坡接駁大船,新加坡的轉口貿易受到巨大衝擊。新加坡經濟近年持續衰退,失業率大增,新加坡人到馬來購房,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投資機遇和風險
馬來西亞扼守馬六甲海峽,運輸條件十分優越。由於東協自貿區的成立,在馬來生產的產品可以暢通無阻地打入東協各國。另外,因為馬來是個穆斯林國家,很多清真食品只要在馬來得到認證,就可以暢通世界所有穆斯林國家市場,當今世界穆斯林人口正處於爆發性增長當中,這部分商機也是難得的機遇。
中國人口的基數,造就了我國的網際網路三巨頭 BAT 爆發性的增長,然而在非中文語種的國家裡,依然還是谷歌、臉譜、推特的天下,很多當地人連 BAT 的名字都叫不上。馬來西亞有一批中英文嫻熟的華裔青年,同時勞動力薪資水平和中國相當。這對於我國網際網路服務公司走向英語世界和其它語種國家,將會是個很大幫助。騰訊已經在馬來西亞設立分公司,服務於當地中小企業 IT 外包業務。阿里巴巴也雄心勃勃地計劃在馬來建設阿里產業園。
馬來人口雖少,但政府大力引進印尼、孟加拉、緬甸、印度等國外勞。這些外勞十分年輕,薪資低廉,月薪普遍在 900 到 2000 令吉之間,無公積金要求,每天工作 10~12 個小時,每月只休息兩天,無法定節假日,對中資的一些勞動技能要求不高的產業是個優勢。
馬來西亞熱帶多雨,境內有高山峻岭,太陽能資源也十分優越,由此開發的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十分充足,電力價格比中國低 30%,石油天然氣更是比中國便宜不少,對一些鋼鐵、太陽能組件等高耗能產業帶來成本的優勢。
俗話說,一個硬幣有其兩面性,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一樣會碰到諸多問題。受困於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小國的市場,馬來當地很多著名的華人製造業因為產量小,自然成本高,紛紛不敵中國的進口產品,現在基本都關停製造業,改行進口中國產品,貼牌出售。現在的製造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彼此間拼的都是規模效應,典型的大魚吃小魚。
中資企業如果只立足於馬來西亞本地和東協的市場,風險很大,必須放眼中東和全球市場才能有所作為。
產業鏈供應也是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零部件、原材料和輔料必須進口,馬來本土配套嚴重不足,這些額外的運輸也會大大增加產品的成本。
人才供應一樣是個大問題。馬來西亞的華人以經商為主,馬來土著人受教育的在政府機關工作,沒受教育的以農業為生,而外勞技能水平很低,招到像中國那樣一批有著工程製造經驗的人才不可想像。中國至今還不在馬來政府勞務輸入國名單中,工作簽證僅根據投資額度配發,比例十分有限。
馬來西亞從獨立至今,執政的一直是國民陣線,國民陣線主要是由巫統、馬華工會、國大黨組成。巫統這個政黨從建國開始一直是絕對多數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馬來西亞憲法明文規定首相只能由馬來巫統人擔當。反對黨零散,一直成不了氣候。
縱觀東南亞國家的政治體制,腐敗是繞不開的熱門話題,這也嚴重影響了該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除了政黨更迭造成政策反覆的風險外,各種大行其道的潛規則對外來投資者也是個考驗。
以上種種的問題,對投資者都是一個個需要繞開的陷阱。踏入海外的征途,猶如人在異鄉打拚,從來都是比在中國本土更艱難。
文∣張力 旅加工程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9301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