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曾以「災難」形容六四事件。
(倫敦30日訊)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封新一批機密文件,當中包括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英國對中國局勢的觀察及評估,以及香港前途問題的檔案。
密檔顯示,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早於六四事件後認為,香港人對全面落實民主的意欲大增,他預視中國政權定會拒絕任何人以「分離、民主基礎及香港身分」為主張來區分香港。
六四前後,香港發生百萬人大遊行、《民主歌聲獻中華》等連串集會及悼念活動。
英國密檔解封
在最新解封的英國密檔,提及1989年7月,英國駐新加坡高級專員邁可派克曾與李光耀通電話,談論六四後的香港發展、中國政局等。李光耀曾以「災難」形容六四事件。
李光耀主動談及香港發展,兩次表示對英方繼續遵守《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感到滿意」,但對六四前後香港的「暴力」及「非典型」反應感到困惑,只能歸咎於連日來大量電視報道;他又認為港人在事件後,對於加快推動更完整民主制度的意欲是「意外地高漲」。
他分析,港人反應無疑令中國產生敵意,並認為中國不會接受任何政治團體作出被其視為是「顛覆」的行為;即使香港未來擁有「高度自治」,中央都會拒絕任何「分離、民主基礎、香港身分」主張,將屬於中國一部分的香港區分出來;港人也必須學習「愛中國」,不論他們的真實感受為何。
李光耀相信在1997年前,任何推動香港走向完整民主制度的行動,都不會獲中央政府允許;中央只會接受經過計算、嚴格控制及循序漸進的方式,讓香港走向民主。
劉兆佳:沒放棄「一國兩制」中央不容特區對抗
就李光耀當年的分析,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六四事件沒有令中央放棄「一國兩制」,但強化了香港會成為顛覆國家基地的憂慮。
對於2014年占中運動後中央打擊港獨,劉認為,中央長久以來都不接受分離主張,亦不容許特區與中央對抗、成為顛覆國家基地。
劉稱,六四及占中雖均觸動中央神經,但本質有異,六四時港人刻意介入中國政治,試圖改善中央政治狀況,而占中後的社會討論則涉及港人嘗試脫離中央管治,形成分離主義。
前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李柱銘表示,1985年偕同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李鵬飛等人與李光耀用餐;他引述對方指「爭取民主是以槍指著領導人的鼻」。
他說,港人堅持要有民主,最終有關普選的條文寫在1990年頒布的《基本法》內,未有受六四事件影響,認為李的說法只是反映他不想香港有普選。
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在1990年1月訪問香港,時任港督衛奕信(右)在港督府設宴。
六四前夕鄧小平曾表示「200人死可換20年和平」
1989年4月15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學生上街悼念引發民眾運動,掀起「六四事件」序幕。
英國密檔揭露,英駐華大使在當年5月,從在北京的著名美國學者口中得知,有說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表示「200人死可換來中國20年和平」。
犧牲示威者穩定政局
美方國防單位則收到三大情報,包括中國政府無法避免流血衝突、政府醫院人員已被召回工作單位、軍隊獲指示採取一切手段平定事件。
天安門的學生及群眾於5月中旬發動絕食,中國政府在5月20日宣布戒嚴。
在戒嚴當日,英國駐華大使唐納德曾發電報予英國外交部,透露同日在北京與美國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施拉姆午餐,對方指其消息人士向他透露,鄧小平於近日曾表示「two hundred dead could bring 20 years of peace to China(200人死可換來中國20年和平)」。
唐納德認為,這說法顯示中方寧犧牲示威者來穩定政局,以換取時間完成「改革開放」進程,評估學生已令中國政府及共產黨「失去面子」,事件變成大危機。
大使館門外有30坦克
在六四清場後,唐納德最早於6月5日再向英方發放消息,發現大使館所在的建國門外大街有30輛坦克車,建國門外外交公寓附近有士兵駐守及料有狙擊手等,另有英國人的寓所中流彈,而大使館門外警衛已由解放軍取代。
文件又指出,中國當時成立熱線電話予民眾舉報「反革命暴亂」的頭目。唐納德在9日再發電報予英方,指天安門東西兩面仍然封閉,仍有人見到坦克及裝甲車進出天安門,另有便裝國安人員走入「胡同」搜捕示威者,而軍隊亦曾包圍「中國社會科學院」搜捕。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持擴音器)1989年5月19日到天安門廣場與學生對話,希望他們停止絕食,並說「我來晚了」。
不認同當「街頭戰士」聲援六四對趙紫陽行動大惑不解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在「六四事件」的取態,導致他其後遭到中共罷免及抨擊。
在英國最新解封一批機密檔案可見,1980年代初英方對趙紫陽可謂「寄予厚望」,相信他即使面對「保守的共產政權」,在帶領經濟改革方面能有所作為;但在1989年6月中旬,英國及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都認同,趙紫陽已完全失勢,李光耀指趙不是「街頭戰士」,對他到天安門廣場聲援學生感到大惑不解。
趙紫陽在1980年起擔任國務院總理,與當時的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均被視為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副手。至1987年,胡耀邦下台,趙紫陽接任總書記一職。趙紫陽在六四事件中,被指一直反對軍隊入城,又在5月19日到天安門廣場與絕食學生對話,向學生說「同學們,我來晚了」。
被指是改革開放派
根據英國密檔紀錄,1980年擔任英國駐華大使的柯利達形容,趙紫陽為人硬朗、主動及務實,重視國家政治及改革開放。
柯利達指出,當時中國「落後及人口過盛」,趙要面對保守的共產政權,要把委靡不振的勞動力提升至香港般的生產力,相信有不少障礙,但相信趙在一段時間後必定有所作為。
趙紫陽過往被指是改革開放派,1988年3月,柯利達與中國文化部副部長會面,對方轉述趙紫陽在一次部長級會議曾說,共產黨從未成功控制文化發展,趙本人也不懂文化藝術,認為黨不應該指導文化機構,而是由他們自行發揮。
李光耀:趙紫陽錯估形勢
柯利達認為,文化項目在中國從來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另稱中國改革將走向未知的方向,料趙會因經濟改革面對政治風險。
六四事件後,英方指出鄧小平現身時,身邊只有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李鵬及一眾老黨員。
江澤民軟弱不夠強硬
根據1989年7月的紀錄,李光耀與英國駐新加坡高級專員邁可派克的對話中,李形容趙紫陽是有智慧及勤奮,不明白他為何會成為「街頭戰士」,走到天安門廣場支持學生的行動,反問:「為何他會錯估形勢?」
李光耀當時相信,趙已無可能重新掌權,李鵬希望以反黨的罪名把趙紫陽帶上法庭。
他又認為,學生在事件中把矛頭指向鄧小平及李鵬,是「愚蠢的行為」,認為鄧小平必定會粉碎學生的異見;但事件對中國及鄧小平本身都是悲劇,共產黨不但面臨嚴重分裂,認為趙紫陽的離開將後繼無人,形容當時新上任的總書記江澤民「不能維持1年」,指自己曾見過江澤民,認為他軟弱而不夠強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868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