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不可能當首相 ! 是因為東姑把李光耀的新加坡「請」了出去?

Ctw| 2016-12-23| 檢舉

華人不可能當首相 ! 是因為東姑把李光耀的新加坡「請」了出去?

最近坊間有出現林吉祥在下屆大選時若反對黨勝出後有望出任首相傳言。林吉祥也馬上駁斥是「無中生有」的謠言。

憲法雖然沒規定首相的種族人選,但在現有政治現實下,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打從馬來亞在獨立前已確定馬來人的領導地位。當英殖民政府在戰後,1946年準備為馬來亞實施新的憲制時─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已先把新加坡切開,因為如果把新加坡包括在內,則馬來亞的華裔人口將占很大比數,甚至不少於馬來人。

例如在1947年的人口統計,扣掉新加坡的人口,馬來亞聯邦(半島)的馬來人有315萬人,占49.5%;華人占233萬人,占37.2%。這意味著馬來亞聯邦將是一個由馬來人主導的國家(一旦獨立)。

巫統與英國談判

不過這個「馬來亞聯邦」在馬來人強烈反對下,終被撤銷。在1946年的3月4日,柔佛的署理州務大臣拿督翁的號召下,有41個馬來政團在吉隆坡舉行大集會,抗議「馬來亞聯邦」的實施。這個憲制中不提馬來人的特別地位,也沒有重視各州蘇丹的權力和地位。大會通過成立「馬來人統一機構」,也就是巫統,進而迫使英國放棄「馬來亞聯邦」計劃。

在英國同意下,巫統直接與英國談判,也在取得各州蘇丹支持下,一個新的憲政誕生了,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取代馬來亞聯邦。英國和馬來統治者及巫統三方有簽訂一份協議書。這協議書在獨立時成為擬定憲法最重要的條文。

這同時,英政府在1948年的6月20日宣布全國實施緊急狀態,並把馬共列為非法組織。這之後,馬來亞基本上由馬來人在主導政治,巫統開始活躍,也左右政治走向。

比起新加坡,馬來亞的政黨政治的發展比新加坡快,比如在戰後(1945-1955)的十年內,馬來亞的政黨有巫統、國大黨(1946年)、馬華公會(1949年)、泛馬勞工黨(1952年)、馬來國民黨(1950年被查禁)、急進黨(1951年)及馬共(1948年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後來又出現從巫統分裂出來的「馬來亞獨立黨」(後易名為國家黨)及伊斯蘭黨;而新加坡則有人民行動黨、勞工陣線等。

增添政治籌碼

1955年馬來亞的大選雖不是十分關鍵的,但對政局有決定的影響,結果是由巫統領導的「聯盟」取得大勝,增加了東姑的政治籌碼。他一方面在年杪與馬共的陳平進行談判,希望結束戰爭,以提高巫統(仍做不了主,因為權力仍在英國手裡)的威望;但在另一方面,英國仍然採取一種保護政策,一邊與中國建交(1950年),另一邊廂則阻止馬來亞的華人援助馬共。

在這之後的選舉,華人擔任部長的數目都是有限的;在早期華人的官位最高是「財政部長」及「工商部長」。在1969年大選的513過後及1974年大選陳修信引退後,就沒有華人出任這兩個高級職位的部長。雖然馬華仍有4名部長,但排來排去是屬於第二層次的部長,如交通、房屋、人力、衛生、地方議會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因此諷刺馬華「當家不當權」。

除馬華外,雖也有其他政黨加入國陣,但所獲分配的內閣職位也是有限的,比如民政、人聯各有一部長。再者即使1971年時,馬華與行動黨有過密談分配部長名額事,結果是一事無成,因為吳福源所要的馬華給不了。

根據歷史紀錄,華人能夠出任高官的只有兩個州,一個是檳州,另一個是沙巴。檳城打從獨立起到今天,仍然是華人當家(首席部長);沙巴也一度是華人當家,但今天已不再是了。

此外,在2013年大選前,安華也曾向媒體說,如果「民聯」能執政中央,他會建議林吉祥出任副首相。這假定是安華成為首相後,林吉祥才會有出頭天。可惜這艱難的政治路,沒有人看到未來。

如果以1963年馬來西亞的成立來探討就不難發現情勢有微妙的變化,一邊是版圖擴大,馬來亞成為馬來西亞;另一邊是加入東馬的沙巴及砂拉越和新加坡,在種族比例上,華人與馬來人的數目比較接近,但政府仍由馬來人主導是不爭的事實。

只想取代馬華地位

對此,李光耀在加入馬來西亞時也沒表現出要成為未來的首相,因為他有先見之明,首相還是保留給巫統的。在1964年大選時,李光耀的目標只是要取代馬華地位,以便由人民行動黨與巫統直接合作。當然也有人在過後的一些年認為李光耀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領軍的,如果他能成功拉攏東馬兩個州,未來的首相也許會有改變。正當李光耀在盤算如何加入執政黨陣營時,東姑就把李光耀的新加坡「請」了出去。李光耀只好做個小島的總理。

無論如何,華人不可能有機會當首相,如果反對黨真的創造奇跡,那麼旺阿茲莎或慕尤丁或安華出任首相就比較濃了,林吉祥也只能尾隨其後。這就是政治的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812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