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中國援助承建高鐵,馬來西亞能否逃離「非洲模式」的歷史軌跡?

華人新村| 2016-12-07| 檢舉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中國企業在非洲當地的勞資糾紛中,也不時傳出低於法定標準薪水、過長勞動時間與惡劣工作環境等新聞,如今場景換到中國企業投資馬來西亞,這類的歷史會再度重演嗎?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日前繼菲律賓後訪問中國,並在執法安全和防務領域與中國達成合作協議,馬來西亞政府除了向中國購買4艘濱海任務艦(Littoral Mission Ships),也獲得中國的550億令吉低息貸款。

在南海局勢弔詭的今天,馬來西亞的親中疏美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造成不小影響,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將會融資550億令吉給馬來西亞政府興建東海岸鐵路(ECRL)項目,馬來西亞並把這項目的工程計劃頒發給中國公司承建。

馬來西亞經濟在這幾年一直沒有很大起色,而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因不確定因素增加,亞洲貨幣一致哀鴻片野,投資人大舉拋售馬幣,馬幣甚至一度跌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點。馬來西亞政府主要稅收來源依靠原油,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滑,加上一馬公司醜聞的負面影響,投資人對政府信心不佳,加速資金外移 ,因此,中國政府的這筆援助對經濟狀況不佳的馬來西亞而言可謂及時雨,兩者頓時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翻開近代歷史,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持續推動「走出去」戰略,鼓勵較有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尤以在非洲投資為甚。在國家戰略的角度下,中國政府採取優惠貸款的方式借貸,並協助非洲國家建造基礎建設,再交由中國公司負責承建從中得到利益,幾乎都是同一套劇本。

而中國在金援非洲國家同時,並沒有輸出所謂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同時也以不干預該國內政為原則。這與西方國家因民主自由和人權而對非洲國家發聲不同,獨裁國家反而更歡迎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進入當地投資。

但中國企業在非洲當地因為語言、習慣和風俗與非洲當地有著極大的差異,導致勞資關係相對緊張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年8月非洲肯亞發生200名青年闖入正在修建鐵路的工地,並打傷14名中國籍工人,原因就是中國工人搶走他們工作機會。

類似的例子其實在非洲屢見不鮮,2010年非洲尚比亞的一間中資企業- 科藍煤礦因勞資糾紛,中方管理人員開槍造成11名當地員工受傷,事後該管理人員遭到拘捕。之後又有科藍煤礦的數百名當地工人在礦區引發衝突,造成中國員工一死四傷。衝突一次比一次更大,最後是以該煤礦廠被撤照收場,對雙方而言無疑是兩敗具傷的結果。

中國企業在非洲當地的勞資糾紛中,也不時傳出低於法定標準薪水、過長勞動時間與惡劣工作環境等新聞,如今場景換到中國企業投資馬來西亞,這類的歷史會再度重演嗎?

與非洲當地發生中國籍管理人員和當地工人的衝突類似,馬來西亞也有自建國以來一直揮之不去的種族問題, 雖然現況沒有惡化到水火不容,但是也傳出當地華人老闆因為種族問題而不聘請馬來人的新聞。

可預見的是,中國企業到馬來西亞後,會對馬來西亞當地的經濟產生正面效益,而為了更快地適應和有效管理,中國企業應會傾向聘請馬來西亞華人來共同管理,這有好處但同時也容易被扣上「兩地華人聯合」帽子。 而事實上,也真的曾發生「首相賣國」和逼得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黃康惠不得不出來闢謠的新聞。

中國企業來馬投資本來是好事一件,奈何在這個國家有太多可操作的種族問題和空間,如果中國企業帶來同「非洲模式」的管理制度,相信最後也會碰上一鼻子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657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