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羅士打30日訊)因馬幣匯率不穩定,泰南商店和小販今起暫時不接收大馬遊客以令吉交易,欲消費的大馬遊客,可向錢幣兌換商將馬幣兌換成泰銖後到商店消費。
泰國合艾導遊公會公關林明精受詢時證實確有泰南的商家與小販目前不接收馬幣,因為他們擔心接收馬幣後受到馬幣匯率的不穩定而面對虧損。
他說,過去,馬幣對泰銖的兌換率是1對1或更高時,部分泰南商家和小販一般上都會願意接受馬幣。
林明精是於今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如是指出。
他舉例,7-11便利店的收銀系統其實向來只接受泰銖,只是過去馬幣對泰銖的兌換率高時,若遊客付給馬幣,店內員工也會照收,之後再自行兌換成泰銖。
他說,如今馬幣匯率不穩定,商店的員工不敢接收馬幣,因為擔心之後要將馬幣兌換成泰銖時,會因馬幣的匯率下跌而面對虧損。
他說,以今日截至中午,馬幣對泰銖的兌換率是約10令吉對79.30泰銖。

他說,前往泰南遊玩的大馬遊客,可先將馬幣兌換成泰銖,再在泰南境內消費。
儘管如此,林明精仍籲請大馬遊客「敢敢來」到泰南遊玩,無需擔心受到馬幣匯率影響,相比之下,到泰南旅遊仍然會比到其他國家旅遊便宜。
過去馬幣對泰銖的兌換率相近時,到泰南丹諾及合艾遊玩的不少大馬遊客,為了方便而在與小販或部分商店進行交易時,可自由選用馬幣或泰銖。不過,泰南商店自11月29日在門口張貼不接收馬幣的通告。(新聞)
腐敗連累馬幣貶值
經濟不景,百貨通膨,股市低迷,令吉匯率,自慚形穢,昨日不如前日,明天不如今天。讀者只要追溯這些年月令吉和新幣的比率變化,自可覺察當中一言難盡的酸甜苦辣咸。
1965年8月9日,新馬分家,按照當時的法定匯率,兩國的幣值相等。可是,時光荏苒,倏忽五年,經歷513事件後1970年起,馬幣開始往下沉。到了1995年,新幣與馬來西亞令吉的匯率,拉到1.8的難堪水平。
邁向21世紀,馬新兩國的匯率也抵達另一個里程碑。2000年8月25日,1元新幣,可以換得2.2令吉。2009年,匯率沖向2.5令吉。2013年,2.5令吉,才能套取1新幣。2015年,新幣與馬幣的兌換率全面突破了1對3!
算了算,前前後後,不過50年的光景,兩個錢幣原本等值,同在一條起跑線的國家,越拉越遠。令吉和新幣的浮浮沉沉,仿佛就像寓言故事的龜兔賽跑,走到半路,遽然睡著了。
這樣下去,再過一、二十年,馬新的匯率,是否變本加厲,行將跨向1比4,甚至1比5呢?說實在話,這樣的預言,苦澀得難以置信;可是,20年前,誰曾想到3令吉兌換1新元的抬不起頭?
時至2016年的今天,一旦參照《經濟學人》發表之巨無霸指數(BigMacIndex,BMI)分析,大家想必猶能感覺,令吉幣值正被低估,貶值幅度高達61%,極不合理。
此言說來,絕非咖啡店草民隨口之點評,而是貴為前國家銀行副總裁林西彥博士所見。原因呢?林博士剖析,我們固然可以責怪國際原油價格下滑、棕油價格大跌;但是,關鍵所在,乃是這個國家的政治貪腐,肆無忌憚。
結果,劣幣驅逐良幣,舉目都是。身在2016年大馬房地產發展商公會(REHDA)首席執行員系列座談會之中,林西彥博士說得明明白白,「大馬人才極多,但是這些人都外流到了海外各個國家淘金,造成令吉疲弱。」
佐證呢?不說遠的,跨越柔佛長堤,滿城的新加坡,每一個角落,都有出身馬來西亞的一等良民所製造的神話。天還沒亮,一大清早,他們都摸黑出門,趕到對岸的島國,為異國千秋萬世的前景打拚。
是的,林博士所言,沒有半句的廢話,沒有一絲的兜轉,也沒有忸忸怩怩。他的意思淺顯,信息清楚,事情就是這樣。可是,朝廷當權的那些領導既然獲悉,到底準備怎麼處理,從而帶領一個馬來西亞走出忐忑不安的紅海,走到2020年的宏願?
屈指一算,先進國的終點,其實近在眼前,僅僅剩下4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國債呢,財政部秘書長莫哈末伊爾萬達前不久披露,累積約7000億,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56.5%。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誠信(GFI)公開的年度外流黑金,則是一如既往,以千億的疾速,一大筆一大筆地輸出海外。這樣下去,國庫自然捉襟見肘,如坐針氈,再也闊不起來。
難怪前副揆慕沙希淡聞之,早前不禁公開調侃吾國遲早步入菲律賓的後塵,很快就要淪為滿目瘡痍的敗家國。到了那個時刻,令吉所值,還有多少?身為行內巨擘的林西彥博士,恐怕連想都不敢想了。文:董恪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593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