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大馬華人的共同語言,但他們對「中國」卻有不同看法

華人新村| 2016-11-06| 檢舉

看了前段日子紐約時報的ABC學中文系列報導,其實對類似學習中文的場景其實不陌生。

在馬來亞獨立初期,華僑在政治與經濟皆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雖然1956年馬來亞通過拉薩報告書訂出「一種語文,一個源流」的政策作為國家教育的最終目標,即以馬來文作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學媒介語,逐步消滅各源流學校,但因大選與政治制衡的結果,華裔還是得以學習中文與保留中國文化,而即使是不同籍貫,也有機會學習當地最大宗華裔社群方言(廣東/客家/福建話),不像其他地區華裔需放棄中文與中國習俗。

華裔學習中文可粗略分為兩個面向,除了傳統身份的認同──「華人就是要說華語」,另一個是以「實際功用」為主,這部分往往伴隨著「中國崛起」和「商業考量」。所以馬來西亞的華裔學習的中文是以簡體字為主,從小也是學習漢語拼音,和中國相差無幾。差別只在於,報紙的標題會是繁體中文,但內文全是簡體中文的現象,在大馬雖然部分人看的懂繁體中文,但書寫上卻是以簡體中文為主。

長大後,漸發現學習中文在大馬隱約會帶來政治認同問題。由於大部分學習中文的渠道是來自於在地中文報紙與網絡,就不可避免會以中國的角度來看問題,在中國以前實行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時或許還沒問題,但隨著中國崛起與中國挑戰現有霸權的影響,當中國與各個國家有所衝突時,在地華裔的角色往往會被突出而成為某種尷尬的存在。

以前些日子海牙國際仲裁庭裁定中國九段線無法律依據為例,馬來西亞當地最大在野黨──民主行動黨前文宣組長丘光耀就因直言「南海是中國的」而引起軒然大波。事後,雖然丘光耀以退黨為此事做一個了結,但這種事情,會在未來伴隨著中國極欲打破鉗制與島鏈封鎖,類似的事情相信只會多不會少。

在丘光耀明確說出「南海是中國的」以後,可看到在丘光耀臉書的留言底下,不少大馬華人網友是和中國採同樣立場,這其實是一個警訊,也是華裔接觸中文帶來政治認同的問題。而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雖然沒有直接介入馬來西亞國內政治,但中國大使角色在馬來西亞的活躍性卻是以往少見的。

而馬來西亞華裔在學習中文與保持中國習俗同時,也往往伴隨馬來裔質疑,即便在馬來西亞獨立59年間,華裔既取得東道國國籍也為當地做了不少貢獻,但針對華裔對國家的忠誠度的話題,只要有什麼風吹草動依舊會引起好一陣的口水戰。

此外,馬來西亞大選時,周而復始必面對的種族主義言論,算是每個華裔國民必經歷的「大戲」。好一點的可能就會認為華裔對當地沒有感情,「只是想賺錢,賺了錢就會回中國」。難聽一點的就會認為華裔是當地的「第五縱隊」,而馬來西亞政府也因為早期中國輸出革命的關係,被馬來亞共產黨一度搞到焦頭爛額,遂造成一個縫隙,統治階層遇到什麼問題,華裔往往會變成轉移焦點的對象,這點可說是伴隨族群身份而來的原罪吧。

簡而言之,中文背後往往連接了相關文化與歷史,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溝通工具,語言也伴隨著呼喚群體記憶的功能,隨著中國國力的升高與再興,「中國夢」等所號召的民族復興是否會對東南亞華裔有何影響,將是一個值得長期觀察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307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