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14日公布的一份預估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的經濟同比增長0.6%,環比暴跌4.1%。數據一經發布,新元對美元匯率應聲下跌,當日跌幅高達0.69%。有媒體因此驚呼新加坡經濟要「崩盤」了。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輝煌不再,經濟下滑的趨勢難以遏制。如果控制不好,新加坡將重蹈阿根廷、蒙古、巴西等國的覆轍,而且很有可能引起亞洲地區經濟的連鎖反應。
今年前兩季度的增速也維持在2%上下,不見絲毫起色。其對外貿易則連續25個月出現萎縮,對外貿易額已經退步到2008年的水平了。第三季度,新加坡整體製造業產值環比減少17.4%,服務業陷入停滯,金融業優勢不再,國內其他各大行業的狀況也不盡如人意。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從內因上來看,新加坡以物流貿易和金融起家,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產生的優越感,再加上政府的控制和對民眾的「大包大攬」,新加坡的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精神嚴重缺乏,並未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從外因上看,全球經濟復蘇放緩、亞太經濟低迷,都使得新加坡經濟提振缺少大環境。2014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使得原油出口以及海運需求處於最低水平,相應的,新加坡的對外貿易和港口吞吐量也驟然暴跌。尤其是新加坡「拉美抑華」的政策讓其兩邊不討好,既失去了中國經濟的「大蛋糕」,又沒能享受到TPP的福利。從區位因素上看,新加坡依靠馬六甲起家,「小國寡民」,本身就缺乏資源,而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發展與投資利得並不理想,周邊區域油田挖掘的潛力也不大。
一葉知秋,新加坡經濟的困境,是其政治、經濟、戰略、外交等諸多方面的折射。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受阻,日本自身麻煩不斷,更是無暇顧及新加坡,加之周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在逐步崛起。
可以說,值得新加坡真正攜手的只有中國。當下中國「一帶一路」、亞投行持續發力,未來將產生極大的集聚效應。
新加坡要改變頹勢,就只能正視現實,認清局勢,不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方面,逐步調整國內的產業布局,尋找新的經濟刺激點,尤其是創造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外交政策,搞好同中國的關系,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以便為新加坡經濟的低迷打一針「強心劑」。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