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變性名人 : 跨性別者期盼尊重

John| 2016-10-25| 檢舉

馬來西亞變性名人 : 跨性別者期盼尊重

經歷六小時手術,身上紗布拆開的那一刻,黃鈿紋開心地看著鏡中的自己,感覺跟隨多年的「負擔」已經消失,

生理上徹底擁有女性特徵,成功蛻變為女人。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29歲的黃鈿紋出生於沙巴古納,原名黃天文,23歲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從男性轉變為女性。

她從小喜愛玩偶,每當父親買禮物獎勵她考試獲得好成績,她總是挑選玩偶,對叔叔送的機械玩具不屑一顧。

五官深邃的黃鈿紋從小成績優異,舉止斯文的她曾是中學「校草」。

15歲那年,她意識到自己喜歡女性用品和打扮後,對自己的性別產生疑惑,開始上網查詢同性戀和跨性別資料,

確認自己想成為女生。

之後,她購買女性服飾,鎖上房門偷偷換上女裝,再將衣服藏在衣櫃裡。

16歲時,她跟著朋友去藥房購買含有女性荷爾蒙的藥物,服用之後胸部微微隆起,產生變化。

黃鈿紋坦言,確認自己想成為女生的過程中,內心充滿掙扎,承受很大壓力。即使家人反對,她仍堅持要成為女性。

中學畢業後,她跟隨姐姐去新山。完成美髮課程後,她白天在美髮店上班,下班後去夜店當服務員。

「我在18歲那年開始穿女裝、留長發,但即使隆胸後,我也從不曾照鏡子看自己的身體。

我看到身上的男性器官就厭惡,覺得是負擔,認為自己不完整。 」

「做隆胸和變性手術需要錢,所以我兼職兩份工。由於獨自在外生活,薪水不高,需要應付房租、

生活費等開銷,好不容易才存夠4000令吉,一個人去泰國接受隆胸手術。」

手術完成後,她繼續工作存錢,但很難存夠變性手術費用。朋友幫她湊齊金額後,她於2010年再次隻身前往泰國,

接受了徹底改變生理性別的手術。

很多人會將跨性別與同性戀劃上等號,但性別認同與性取向是兩回事。

跨性別者既可能是同性戀和雙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

黃鈿紋回憶中學時被學長追求,對方想親近她,會有意無意地觸碰她的手,但她非常排斥,覺得自己不是同性戀。

談過四次戀愛的她說,每段戀情都以分手收場。

「我不會隱瞞對方,一開始就會讓他知道我是跨性別者,但戀情往往得不到親友祝福,最終分手。」

她透露,第一段戀情維持四年,但男方家人極力反對,對方在很大壓力下選擇分手。

黃鈿紋坦言,男方的家人和朋友是最大阻礙,因為老人想抱孫子,身邊朋友總是問

「為什麼和'阿瓜'在一起,卻不和女生在一起」。「阿瓜」是當地人對跨性別者的貶稱。

「聽到這些話,我欲哭無淚。無論對方怎麼說愛你,最後都不了了之,分手時說我們不適合,沒結果。」

她直言,感情路上輸在自己是跨性別者,許多和她一樣的人都會因為情感問題走上絕路。

情路不順的她在完成變性手術後投身模特領域,參加了許多選美比賽,每次都大有收穫。

2013年,她代表馬來西亞去泰國參加國際變性皇后大賽,成功晉級總決賽。

根據馬來西亞非政府組織「姐妹正義聯盟」提供的資料,馬來西亞大學附屬醫院曾在20世紀80年代提供性別重置手術,

但全國伊斯蘭戒律委員會在1982年頒布禁令後,該國就不再有這項手術。

黃鈿紋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去泰國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由於泰國醫療費較低、實際操作案例多,該國性別重置手術行業蓬勃發展。

「去泰國變性的所有資料都是自己從網上蒐集的,隆胸花了大約4000令吉,下體手術是1.35萬令吉。」

黃鈿紋憶述,手術前醫生會檢查身體,評估能否變性。確定沒有問題後,院方安排兩小時心理輔導。

作出手術決定後,就要簽署「生死書」。

「當時很害怕,手術前打電話告訴家人不要擔心,但眼淚卻一直流。

記得護士在一旁安慰我,一旦手術完成,我就會成為女人。」

男跨女的性別重置手術包括性器官摘除、陰...道成形、喉結摘除、面部整形、隆胸、雷射和聲帶調整,

女跨男則包括乳房切除、男性胸廓整形和陰莖成形等。完成男變女手術後,幾乎所有生理功能都與天生的女性相同,也能獲得高潮。

黃鈿紋說,睪丸被摘除後,大部分男性荷爾蒙停止分泌,因此不再需要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但仍需不定期注射女性荷爾蒙。

變性者或跨性別者,尤其是男跨女,常引起異樣眼光以及「人妖」、「阿瓜」、「pondan」、「bapuk」等歧視或侮辱性的稱呼。

黃鈿紋說,偶爾會遇到一些人在身後指指點點,也曾面對「好好的男人不做,要做女人」之類的難聽話,但她都默默忍受。

「跨性別者或變性者並不奢望社會支持,但最起碼應該尊重,而非羞辱和歧視。我們希望有一點空間,但在馬來西亞很難實現。」

「姐妹正義聯盟」指出,跨性別者或變性者在馬來西亞遭遇許多不平等對待和歧視,如果男跨女的穆斯林穿上女性服飾,

將因宗教問題被逮捕定罪,面臨1000令吉以下罰款或六個月以下監禁。

玻璃市州屬的刑罰最重,包括5000令吉以下罰款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該聯盟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5月,被宗教局或警方等執法部門逮捕的跨性別女性共有63人。

聯盟採訪過76位跨性別女性,有37人因性別認同被逮捕,其中25人曾在被捕過程中遭受羞辱、暴力或性侵。

聯盟指出,2011年去世的阿麗莎·法哈娜(Aleesha Farhana Abdul Aziz)是馬來西亞變性群體中的悲劇人物。

她通過法律途徑要求更改身份證性別,卻被法庭駁回。她因此患上憂鬱症,因心臟問題猝死。

變性者在找工作時也面臨困境和歧視,升遷和上廁所同樣有困難,因此不少跨性別者被迫依靠性服務維生。

「不僅變性者或跨性別者遭受歧視,她們的家屬也被社會批判。」

人權觀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報告《懼做女人:馬來西亞對跨性別人士的人權侵害》中,

揭露了該國各州宗教官員和警察對跨性別者進行的濫權行為,包括性侵、虐待、金錢、性勒索或任意拘捕。

報告指出,官員會以「男扮女裝」為藉口逮捕跨性別者,拘押期間讓跨性別者受盡羞辱。

人權觀察組織在報告中提出12項建議,但跨性別者在馬來西亞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至今沒有明顯改善。

非官方資料顯示,馬來西亞目前有6萬名跨性別者,其中巫裔約佔60%,完成手術的變性者只有1000多人。

「姐妹正義聯盟」表示,馬來西亞不允許跨性別者更改任何文件上的性別或名字,因此很難統計出確實人數。

馬來西亞跨性別名人

鍾潔希:著名變性歌手、慈善家、癌症專家、自然醫學專家、解毒保健專家和營養顧問,擁有腫瘤醫學博士學位。

她擁有「百變鍾潔希」美譽,曾以歌手和演員身份活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

何詩玲:檳城行動黨州議員鄭雨週的政治秘書,是馬來西亞首位公開跨性別者身份的政治秘書。

雖然她不是華裔,但精通中文普通話、粵語、閩南語和英語。

楊倩文:原名楊建成,馬來西亞知名造型師和服裝設計師。

妮莎·阿育:曾被逮捕入獄,在獄中遭到性侵,出獄後成立「姐妹正義聯盟」,為跨性別群體爭取平等權益。

今年3月,她榮獲美國國務卿頒發的「國際婦女勇氣獎」。

黃鈿紋:變性後在多項選美大賽中嶄露頭角,曾代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變性皇后大賽並進入總決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3167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