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65貓11狗還當志工.馬來女生救犬情緣
不理會馬來社會異樣眼光,積極投入拯救流浪犬行動,馬來女生朱麗雅艾農如今在家中收養了65隻貓及11隻流浪狗,也因為這股愛護動物的熱心,為她贏得了許多寶貴的多元種族友誼。
朱麗雅與她所收養的第一隻流浪狗「小白」。(圖:星洲日報)
(彭亨.關丹4日訊)不理會馬來社會異樣眼光,積極投入拯救流浪犬行動,馬來女生朱麗雅艾農如今在家中收養了65隻貓及11隻流浪狗,也因為這股愛護動物的熱心,為她贏得了許多寶貴的多元種族友誼。
廣告
朱麗雅(33歲)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家中向來都有飼養貓咪,自從8年前通過一名獸醫朋友的介紹下,加入本地愛護動物組織成為會員後,於3年前開始當起了拯救動物志工,也從此愛上狗兒。
進入設有狗屋的小院子內,狗兒們看到朱麗雅,興奮地撲上前爭相撒嬌。(圖:星洲日報)
她說,本身投入拯救流浪貓狗的契機是在2012年杪發生東海岸大水災期間,那時候關丹災區有許多居民避難時把狗兒流放在外,讓失去飼主庇護的狗兒挨餓及面對安全威脅。
「這些狗兒的情況很可憐,而且街道上突然多了一大批流浪狗,也將引起民生問題,我們覺得情況嚴重,於是發動了緊急拯救行動,把受水災影響而流浪在外的狗兒救起來,暫時保管到主人認領或被其他人收養為止。」
之後,她與志工團保持聯絡,在發現遺棄狗兒或動物受困需要幫助時,一同出動施救。
廣告
院子裡設有狗屋與貓籠,讓貓狗都享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當志工結交各族朋友
「在加入愛護動物組織前,我從東馬搬遷到關丹生活,在這裡的社交圈子很小,沒有幾位朋友。而加入組織後,我找到了擁有共同興趣的各族朋友,也對拯救動物抱持一股熱心,投入這些志願工作也讓自己心情更開朗。」
朱麗雅透露,她的母親生前養了20隻貓,而且照顧得非常好。自從母親逝世後,她繼承了媽媽留下的這些貓咪,加上再收養的其他流浪貓,使家中貓咪數量暴增到65隻。
「目前家中飼養的11隻狗都是被我們拯救後,見無人認領而決定自己收養的。我在住家院子裡搭建了狗屋及貓籠,由於有充足的草地空間讓狗兒奔跑,因此狗兒也生活得很自由和開心。雖然家裡同時收養許多貓狗,但是這兩種動物之間的相處並沒有大礙。」
此外,她平均每天需花費3個小時清理及為貓狗進行打理,而貓狗的糧食費每月平均為2000令吉。
朱麗雅抱起她所收養的其中一隻貓兒「羅拉」。(圖:星洲日報)
朱麗雅把其中一間房作為安頓貓兒的房間,每天定時清理、喂食等悉心照料。(圖:星洲日報)
少接觸
小時候怕狗
朱麗雅指出,由於她在小時候少接觸狗兒,因此一直認為狗是具有攻擊性而感到恐懼。
「我以前的住處有一戶鄰居搬遷了,卻把德國牧犬留在家門,每星期只回來一次喂食。因此狗兒缺乏照料,長期飢餓。
「我見它太可憐了,因此雖然害怕卻嘗試與它接觸,給它食物,漸漸地,我發現它很乖巧,也讓我撫摸它的頭和身體。我這才知道,狗兒只有感到害怕、受威脅或飢餓時,才會有攻擊性,而它們都需要我們的愛護。」
3年前她在一次機緣下給一隻流浪狗喂食時,發現狗兒乖巧,也似乎聽懂她的說話,於是才決定收養它,取名「小白(whitey)」。之後也相續收養了「小黑(Blacky)」和「魔術(Magic)」,它們都是活潑好動,是家裡的活寶。
「小黑」(右)與「魔術」看見客人來訪,興奮地搖尾巴。(圖:星洲日報)
豁達心態面對偏見
朱麗雅形容,本地有不少馬來同胞都喜愛養狗,但礙於本地馬來社會有太多思想偏激的人士,因此只好悄悄地養,不敢張揚。
她情況也不例外,在住家附近的一些馬來鄰居也曾對她養狗有所議論,因此她儘量照料家裡的衛生與清潔,避免為鄰居帶來困擾,也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一些人的偏見。
「其實伊斯蘭教義並沒有禁止養狗,在許多信奉伊斯蘭的國家,例如印尼,都有許多人養狗,卻不像在大馬般被非議。
「教義只教導我們避免接觸到狗的唾液,因為被認為是不潔的,因此在做祈禱前,我們必須根據教義完成清洗的儀式,這些我們都照做了,因此在生活上及在信仰上,養狗對我來說不是問題。
「而且我所收養的狗都是曾經被我拯救的流浪狗,愛護貓或狗其實並沒有任何區分,因為任何性命都是寶貴的。」
一部分被收養的貓兒則住在院子的貓籠里,享受著日光浴。(圖:星洲日報)
採訪手記
愛心克服一切
本地穆斯林向來都視狗狗為忌諱,更別說投入拯救流浪狗狗的艱辛任務。
因此,善心的朱麗雅投身動物拯救及照料的工作,除了面對任務本身的困難以外,就是來自當地穆斯林社會的偏見與議論。
無論如何,她成功克服一切,在採訪時,看見她與被收養的流浪貓咪及狗狗開心互動時流露出的甜美笑容,你可以感受到,她是幸福的。
乾得好,加油!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報道:梁光輝‧2016.10.04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2898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