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靈北選民暴增至15萬?儉偉:選委會耍奸護主

(吉隆坡15日訊)行動黨全國宣傳組主任兼八打靈北區國會議員潘儉偉,怒斥選委會擅自 易名國州選區易名國州選區時,其實已隻手遮天劃分選區搬動選民,指稱選委會是行詐操控選舉戰局,只求為國陣在來屆大選勝選。
他說,選委會今日正式頒布新的選區劃分,雖然國席數量未增,西馬半島的州議也維持一樣,不過若審視時即可知道,選委會其實是要為國陣來保住中央政府政權。
潘儉偉的靈北區將易名為「白沙羅」國席,他指出,白沙羅國席將取代雪州的加埔成為全國最大的國會選區,因為旗下共有15萬439名選民,比2013年注冊的8萬5401名選民人數,暴增76.2%。
至於加埔的選民人數則萎縮,從原有的14萬4159名選民減至10萬456名選民,減幅達30.3%。
潘儉偉說,其選區與加埔的選民人數變動,即反映出選委會是隻手遮天, 在選區劃分時出現「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現象,即劃分選區只是為國陣服務。
「到底選委會要如何解釋為何我的選區選民人數激增76.2%,而將原有最大的選區選民人數減少30%?」
他解釋,選委會是將武吉蘭樟州選區的5萬4902名選民,撥至白沙羅國席,而這武吉蘭樟州席的選民人數被調動後,已將雙溪毛糯國席(將易名為梳邦國席)的選民人數從12萬8543人減至7萬3448人。
「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選委會的舉動,即是讓國陣在看來勝算不高的議席增加多數票,同時將國陣有望可擒回的議席,減少其多數票。」
他強調,其靈北區在2013年全國大選時是獲得第二高的多數票,即達4萬4672張,對國陣而言這是打不贏的仗。
「武吉蘭樟州席則給梳邦國席增加了1萬7200張多數票,而梳邦國席國會議員在2013年全國大選時的多數票是2萬6719張票。」
「如今選區劃分後,梳邦(將易名為雙溪毛糯)只剩下估計9519張多數票。而將武吉蘭樟搬到去白沙羅,選委會將梳邦變成國陣有勝望的國席。」
他說,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加埔國席,因旗下的雙溪檳榔州席(將易名為巴生市區)將搬去巴生國席而連帶選民調增,這導致由公正黨馬尼瓦蘭所持的加埔更為脆弱,預料在2013時的2萬3790張多數票會因此削半。
潘儉偉說,將其靈北選區暴漲15萬選民是教人感到震怒的,因為相對下西馬半島的其他議席人數則太少。
「布城依然是全國選民人數最少的議席,只有1萬7627名選票,相等於白沙羅的11.7%選票而已。
霹靂州的多個議席則是選民人數偏低,例如玲瓏國席是2萬8078名選民(相等於白沙羅國席的18.7%),硝山有2萬8727名選民(相等於19.1%的白沙羅選民人數)、江沙是3萬3113名選民(約白沙羅國席的22%選民)、巴里區3萬3638位選民(22.4%)和宜力區的3萬3832位選民(22.5%)。」
他繼指,即使在雪州有208萬名選民,國席22人,但各議席的選民人數是天淵之別,最少選民的議席是沙白安南,只有3萬7126名選民,只等於白沙羅24.7%的選民。」
「僅看選民人數與議席數目之差別,已教人感到厭惡,因為一個議席里平均應有9萬4500名選民。」
「實際上,一張來自新劃分出來的白沙羅國會選區的選票,其價值也不及上述各個被刻意劃分出來以利國陣的各個選區的同一張選票的四分之一。」
潘儉偉也吁請該選區的選民群起抗議選委會這種行詐的手法,因為這種手法已否定了他們在聯邦憲法下所賦予的平等權益。
什麼是「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現象
1812年,當時美國麻薩諸塞州州長格里(Elbridge Thomas Gerry)為確保民主共和黨在州議會選舉贏得更多議席,刻意重畫麻薩諸塞州議會選區,讓敵對的聯邦黨人票源集中在少數選區,好保障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得到最大比例選票。
當時被重畫的選區中,有一選區形狀特別怪異,有如蠑螈(一種長得蜥蜴的兩棲動物),格里的政敵於是將格里(Gerry)姓氏與蠑螈的字尾(mander)組合成「gerrymandering」(傑利蠑螈),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不公平畫分選區的方式,此後沿用於世。
其一就是盡可能極大化己方票源的有效使用,其二就是盡可能極小化對方票源的有效使用。是故,「集中選票」(packing)和「分散選票」(cracking)為傑利蠑螈的主要手段。
相關視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