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借錢給民眾購屋,讓發展商自己放貸?房屋和地方政府部長諾奧馬斬腳趾避沙蟲 ?
(潘有文) 銀行不借錢給民眾購屋,讓發展商自己放貸?城市和諧、房屋和地方政府部長諾奧馬日前表示政府考慮推行這種方式,金融界、發展商和民間反應不一,整體而言似乎貶多於褒。
銀行對購屋申請借貸者的審核,相信除了考量個人還債能力,或也把目前屋價過高的考量列入其中,因此謹慎審核申請購屋貸款者的能力,以致不少申請貸款者碰壁,發展商也減少了賣房幾率。
如果要讓屋子多賣一些,而讓發展商同時扮演銀行角色,那就要考量其所帶來的後遺症,否則最後受苦的人,可能只有購屋者。
縱觀目前購屋者無法向銀行貸款購屋的最大原因,極可能是屋價。個人收入無法負荷高昂屋價,才讓銀行不放心貸款給想要購屋者。
因此,由發展商貸款給購屋者的建議,有斬腳趾避沙蟲之嫌,未能解決根本問題之餘,反可能製造更多問題,包括有能力貸款給購屋者的發展商,或藉此以高利率放貸,大大增加購屋者的負擔,讓更多人因想要擁屋而變成「負翁」。
嚴謹審核救了購屋者
銀行嚴謹審核購屋者,可能被視為為難購屋者,但從積極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救了購屋者,提醒他們能力有所不及,不如等到能力達標了才考慮購屋 。
反之,發展商對於購屋者的心態,相信是希望越多人買屋越好;只要它們是有能力向購屋者放貸,實在想不出它們有什麼不借錢的理由,以實現「人人有其屋」,發展商口袋鼓鼓的「夢想」。
發展商不屬於金融行業,不受國家銀行規管,如果以高利率放貸後,向無能力還貸者施以非人道追債行動,這將衍生更多問題,政府到時或要收拾更多手尾。
如今購屋對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年輕一代,可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收入趕不上屋價,可能也要背負父母、親人和愛人對自己有一個「安樂窩」的期待,以致拼死拼活都要購屋,如果發展商真的以高利息放貸,年輕一代或不顧後果,借貸了再說,未來三五年內就成了購屋的犧牲者。
當務之急 ,政府不應只是鼓勵人民購屋,而是要嚴厲打房,一旦屋價回到合理和穩定的水平,與人民收入成正比,購屋者自然增加,銀行也願意借錢給民眾買屋。
惠譽指出,政府允許發展商放貸給購屋者,恐擴大家債風險。
惠譽國際評級機構(Fitch Ratings)提醒,我國政府允許房地產發展商放貸給購屋者,恐對目前不斷上升的家債問題添加風險,也與國家銀行打擊家債的努力背道而馳。
低收入家庭負債更高
惠譽相信,這些宏觀謹慎的緊縮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大馬家債成長從2011年的16.8%高峰,下滑至2015年的7.3%(8年來最低成長),明顯取得進展。
「不過,家債仍然在上升且高於區域標準,(大馬)家債占了國內經濟成長的89%。槓桿比率在較低收入家庭中特別高。」
這代表,較低收入家庭的負債反而更高;舉例來說,月薪低於3000令吉的人所承擔的債務,大約是他年薪的7倍,反觀較高收入人士的債務比只有3倍。
儘管發展商可自由選擇是否申請貸款執照,但惠譽指出,發展商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是無法取得個人信用數據,難以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
該機構指出,過去幾年,大型發展商在核心業務方面表現不俗,但是提供這個貸款將導致他們剩下較少資源提供房產發展,而表現較差的發展商可能會為了刺激銷量而申請放貸。
原載《中國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