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華文可幫很多人」.印裔女醫生感恩父母送讀華校

Ctw| 2016-09-02| 檢舉

「懂華文可幫很多人」.印裔女醫生感恩父母送讀華校

官娜瑪很感謝父母自小讓她讀華校,「因為懂華文可以幫助很多人」

官娜瑪:懂華語讓我能幫助很多人,我感謝父母當年堅持送我入華校就讀的遠見。(圖:星洲日報)

(馬六甲2日訊)一名自小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都是讀華校的印裔女孩,憑著其優異的獨中統考成績,順利在馬六甲馬尼巴醫藥大學完成醫學系。目前在甲州亞羅牙也縣醫院執業的官娜瑪醫生說:「懂華文可以幫助很多人!」

廣告

她很感謝父母自小讓她讀華校,「因為懂華文可以幫助很多人」。這是官娜瑪(Ponammal@Amu,29歲)在接受星洲日報採訪時,對記者道出的由衷之言。

主動說中文解釋病況

官娜瑪形容,由於擔任醫生,也需負責婦科接生,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和孕婦,包括只諳中文的台灣人。

因此,每當她向病人解釋一些病況時主動說華語,病人先是一陣愕然,然後驚喜於她的華語竟說得這麼流利,當知道她是華校生時,更倍添一份親切感,甚至減緩了生病的痛苦。

「病人因為對醫生有了親切感,加上能用熟悉的語言溝通,他們會樂於和我分享許多事情。懂華文可以幫助很多人。」

不過,官娜瑪並不是逢華人就說華語,她還是習慣先用英文和人溝通,除非對方是不會英文的長者,或在解釋一些特殊醫學字眼和病況時,才會使用華語。

廣告

「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我不會一開口就和人說華語,免得把人嚇壞。」

官娜瑪(右)在亞羅牙也縣醫院執勤時,與各族同事打成一片。(圖:星洲日報)

同事求救

充臨時翻譯員

由於精通中文,官娜瑪也常被巫裔和印裔同事求救擔任「臨時翻譯員」,以華語向病人解釋病況,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更能了解。她和華人醫生同事也是用華文溝通,這些都讓她深切感受到懂華語的好處。

廣告

她從馬尼巴醫藥大學畢業後,在吉隆坡中央醫院實習兩年,較後被調派到甲州亞羅牙也縣醫院就職,擔任緊急部門醫生一年半,目前在該院加護病房和門診部擔任普通科醫生有8個月之久。

如今,休假時回到雪州巴生家的她,也需擔任父親生意上和不諳英文的中港台客戶,及生意夥伴接洽的「翻譯員」兼「業務員」,因為能用華語溝通,使得父親的客戶和生意夥伴都倍感親切。

詢及懂華語遇上的趣事,她笑言,求學時有次到巴剎,遇到一位以為她聽不懂華文,用華語來罵她的攤販,結果她用華語告訴對方不要這樣罵人,該名攤販馬上感到尷尬和不好意思,並向她道歉。

官娜瑪(紅圈)在坤成中學念書時,是同級唯一的印裔生,在和同學的大合照時,顯得格外亮眼。(圖:星洲日報)

不覺得華文難學難寫

慶幸遇到好老師同學

幼年時住在雪州蒲種的官娜瑪,被父母順理成章送入住家旁的蒲種馬華幼稚園,小小年紀的她,很快便掌握學華文的進度。

教師鼓勵其父母將她送入華小,加上她本身對中文有興趣,父母也對華校有好印象,同時希望她懂多一門語言的優勢,便把她送入蒲種漢民華小和吉隆坡坤成中學就讀。

官娜瑪不覺得華文難學難寫,她是自然而然就會的情況,就算有不懂的生詞,查字典就行了。

回想過去,官娜瑪對父親拿督賈卡納丹(Jaganathan)和母親拿汀淡米爾瑟維(Tamilselvi)送她入華校的決定,始終有著一份由衷的感恩之情。

蔡老師特別給補習

受詢身為非華裔,讀華校是否有壓力,官娜瑪感謝中小學都遇到很好的老師和同學,樂意在課業上指點和給她幫助,例如在漢民華小四年級時,有一位蔡姓女老師會特地在放學後,走路到其家裡給她特別補習數學和科學。

「其實在那之前我不喜歡數學,當時這位剛從師訓畢業的蔡老師就有點不喜歡我,後來她向我了解原因,我也向她坦白我的問題,她就很真誠幫我,總是給我特別的教導和課後補習,平均一周有兩次會去我家給我補習。」

而坤成中學的數學女教師陳老師,有時她上課遲了,並不介意特地送她回蒲種,使得她至今對這兩位老師的恩情不忘。她在校時的學業成績屬中上,科學和數學都是八九十分,也報考初中評估考試(PMR)和大馬教育文憑(SPM),並考獲統考優異成績。

官娜瑪很慶幸自小都遇到很好的朋友,在華校就讀沒有因為她的膚色和種族,而遭受異樣眼光,她的整個求學生涯是在愉快中成長的,如今她還和坤成中學的同學保持聯絡,而她是坤成中學當時同級學生中,唯一的印裔生。

培養學生德行盡孝道

華校比國際學校更好

官娜瑪斬釘截鐵地說,如果以後有孩子,她一定會把孩子送入華校就讀,因為華校在塑造學生品格方面的成效,讓她獲益和感受良多,例如華校對學生的嚴厲校風,使學生不易學壞,加上懂華語可以幫助許多人,以及可以和中國人接觸,對未來很有幫助。

她的哥哥則自小被父母送入國際學校就讀,因此通過哥哥的描述和接觸了哥哥的一些同學,更讓她體會到讀華校是比讀國際學校更好的,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德行方面。

「我父母現在也很鼓勵身邊的華裔和印裔朋友,把他們的孩子送入華校念書。」

她形容,華校把她培養成一個懂禮貌、有紀律的一個人,而且自小家教也嚴厲,才使得她有了今天的一番成就,並實現了母親曾想當醫生的志願。

詢及對華人文化的感受,她覺得最大感受是華人的孝道精神,華人小孩都會對父母盡孝。她喜歡的節慶是中秋節,尤其還記得小學時的燈籠製作比賽,父母全家出動到校給她打氣。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報道:謝仲洋‧2016.09.02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2428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