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及200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及次貸風暴,每10年經濟出現危機似乎變成了一個魔咒,不無讓市場感到提心弔膽。2017年即將來臨,目前全球經濟狀況,風暴是否會再次颳起?若是,大馬又有沒有能力再次力挽狂瀾呢?
在過去的20年來,大馬經濟曾經3次萎縮,分別發生在1998至1999年、2001及2009年。先撇除2001年的一季萎縮不談,1998至1999年及2009年出現的經濟萎縮,都是受世界性金融風暴拖累,而每次,大馬都能爬出泥沼。
10年一次的金融海嘯像是現代傳奇,若此詛咒屬實,夢魘般
的10年詛咒將近,大馬又是否能再次全身而退呢?
來回顧一下過去3次的金融風暴吧: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可說是近20年來每個亞洲人都關注的事,會特別讓人記憶猶新.
1996年初,在發生金融風暴之前就有一些人表示大馬經濟可能會過熱,但當時的副首相拿督斯里安華不斷強調,大馬經濟絕無問題,並能持續以同等速度成長。
當大馬債務高企時,外資開始蠢蠢欲動,因亞洲金融風暴變得家喻戶曉的索羅斯看見亞洲經濟的脆弱點,伺機攻擊亞洲市場。
當時的泰國基本面不夠
穩健,但泰國中央銀行卻以外匯儲備硬撐泰銖,在看見機會後,索羅斯開始攻擊泰銖,泰銖也很快地就潰不成軍,在第一支桌腳倒下後,其他的亞洲市場也跟著倒地,大馬市場也遭殃。
投機者在岸外市場不斷賣空馬幣,馬幣兌美元因而大瀉,一度貶值4.88。為拯救經濟,政府宣布將馬幣及美元掛鉤,並實行部分資本管制,讓馬幣只能在國內流通。 對於政府實行的措施到目前都仍有爭議,但大部分經濟學家仍認為,當初政府的對策為明智之舉。
2001年網絡泡沫(盲目追求科技)
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大馬經濟快速恢
復, 但好事多磨,在享受了2年經濟高速成長之後,就遇上下一個金融問題,但這次禍不在亞洲,而是美國的網絡泡沫。
當時的投資者對於科技存有過分信心,完全忽視傳統的估值方式,最後這被吹得越來越大的泡沫,終於被戳破。
除了紡織品以外,大馬當時最大出口商品,即電子及電器商品也在期間大跌;當時,電子及電器商品占總出口的58.8%,除了電子及電器商品以外,家具、旅遊及金融也受到衝擊。
美國突如其來的泡沫也讓大馬措手不及,出口忽然轉成萎縮8至10%。因為大馬出口把所有的蛋都放在美國這籃子上,美國走緩的後果,就是把大馬也一併拖下水。
2007年美次貸風暴
美國次貸風暴可說是網絡泡沫的續集,而這一次,也影響大馬經濟。在2001年發生網絡泡沫後,美國聯儲局決定降息以刺激成長,低息率使賺幅提升,銀行非常積極地放貸以增加收入。
在當時,就算一些沒工作、沒貸款記錄,欠缺穩定收入的人都能獲得房貸,畢竟所有的銀行都會認為,產業是有資產支持的借貸,就算出現問題,也能以資產抵押。
次貸效應在2007年開始發酵,市場在當時已開始擔心,而到持有6千億美元資產的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一夜之間宣布破產時,整個風暴才正式掀開序幕。
在海外發生問題,最直接的影響就出現在出口上。大馬出口立即出現萎縮,出口出現問題,也影響製造業的營運,一些公司開始裁員,在2008年末,失業率攀升至3.7%,後來更不斷上盤至充份就業水平以上。
除了製造業及勞力市場出現問題,當時油價不斷走高令通膨高企,許多家庭都沒能力消費,也是自金融風暴之後,大馬首見私人消費嚴重走緩,萎縮0.79%。
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大馬經濟很快就恢復,但卻留下了一個後遺症,因政府通過增加財政刺激經濟,所以在2009年就寫下7.9%的財政赤字,使國債攀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123681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