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DIY的風氣漸漸盛行,許多人為了省錢往往選擇自己動手做,也有許多人樂意當字面上的「工具人」東西壞了不僅不用買新的還可以響應環保,何樂不為?但看到以下把DIY用到極致的作品,有些還造成了公共上的安全。還是想奉勸一句:你還是讓它好好走吧。
1.這膠帶真的有這麼神?
2.充電器一直掉怎麼辦?黏上去啊!
3.為什麼不直接開電視就好...
4.洗碗機的按鈕壞了,所以用掃把頂住
5.好大的鍵盤
6.這...I服了U
7.寶特瓶蓮蓬頭
8.懶人揉麵團法
9.虧你想得出來
10.居然有種超現實藝術品的感覺
11.感覺背有點痛痛的
12.好像台灣也有看過人家這麼做
13.屁股好痛
14.掉下去就好玩了
15.千斤頂
16.BMW瞬間變得很親民
17.這樣就可以邊泡邊看書惹
18.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19.洗碗會割傷吧!
20.手動照明燈
21.這也太DIY了吧
22.為何不要擺著就好
23.好刺激,遊樂園都不用去了
24.信任遊戲
25.好像有點可愛
26.傷疤是勇氣的證明
27.金凱瑞笑你
28.這真的很聰明!
29.印上去的無誤
30.想到原始人的鑽木取火
嗯,有些事,還是找專家來吧...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縮寫,可以正式譯為自己動手做,但通常不需詳譯人們也大都能理解其意義。DIY原本是個名詞片語,但在中文環境裡除了當名詞用之外,它往往是被當作形容詞般使用,意指「自助的」。
起源與用法
DIY是一個在1960年代起源於西方的概念,原本指不依靠或聘用專業的工匠(在西方,相對於物料的成本,聘請人工所需的勞務費是很貴的),利用適當的工具與材料,靠自己來進行居家住宅的修繕工作。雖然起源不明而且可能是漸漸形成的概念,具體的產生過程無從考證,但通常提到DIY這用語的興起,常常(但錯誤地)被歸功至一位英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與工匠貝利·巴克尼爾(Barry Bucknell),他是最早在媒體上公開定義DIY的概念並且大力推廣的人,使得這用詞廣為人知,雖然在他之前,人們早已聽說過類似的概念在流傳。
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DIY這用語主要是專門針對住屋整修、庭園維護時,人們不想花費太多的費用找尋專業人士施工,而是利用自行購買或租用工具與購買來的材料,在閒暇時自行整修房屋的行為。但漸漸的DIY的概念也被擴及到所有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事物上,例如自行維修汽車與家用電器產品。總體上來說,DIY的涵蓋範圍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範圍定義,而且除了定義外,為什麼要DIY的目的也由一開始時節省開銷的理由,慢慢地演變成一種以休閒、發揮個人創意或培養嗜好為主要目的的風氣,是否能節省成本往往變成次要因素。
因為各地民情不同,DIY在中文環境裡的常用方法與其英語起源有些落差。相對於歐美,亞洲地區購買套裝品牌電腦的比例較低,因此「個人電腦DIY」成為很普及的風氣,無論港台或是大陸,在提到DIY時往往會先聯想到組裝電腦,而非居家修繕的原用法 ,市面上甚至有以電腦DIY為主軸的專屬雜誌,或每年舉行電腦組裝比賽的活動。甚至,在中國大陸,DIY通常被用來專指自行組裝電腦與電器用品,原本修繕房屋的用法反而較鮮為人所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